人文·生态·自然——本溪市南芬区细河景观规划的几点思考

来源 :北京大学第五届景观设计学教育大会暨2007中国景观设计师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河道在城市中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城市河道的景观建设对城市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良好的河道环境是人 文、生态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只有将三者结合统一,才能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实现对文化的诠释。本文以辽宁省本溪市南芬区细河 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来阐释这一观点。
其他文献
我国老旧煤矿落后的生产技术、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导致落后的采矿业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结果。落后的工业可以被新兴产业替代,可是随其轨迹一起殒落的工业文化和人文地域文化应该在适度的情况中被保存下来。在这个冲突间,景观设计在矿区工业改造过程中起到了科学的、综合的整合作用。案例中提出探讨区域景观设计双轨并行方式:改造矿区使之衍生新的生命力,提升传统老矿区地域人居、人文环境的质量;使新区域与老矿井相互
煤矿废弃物占据大量土地,破坏环境与景观格局,通过人为的手段进行植被恢复与景观生态重建,可以在一定区域内解决侵占土地的问题,恢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生产。本研究运用“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对陕西铜川市境内的三里洞矿矸石山进行立地类型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景观生态重建与景观规划设计,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与技术保障措施。
为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重建提供依据。本文分析了城市工业废弃地的景观潜力和景观重建后所具有的功能——生态教育功能、休闲游憩功能、“生境斑块”功能和防灾功能。论述了城市工业废弃地景观重建的方法和景观重建方式。对多种类型的城市工业废弃地进行合理的景观重建,形成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废弃地治理的新思路。
目的:评价城郊矿业废弃地旅游开发的适宜性。方法:应用AHP模型从生态重要性、景观重要性、经济重要性和社会重要性四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以凤泉区一处矿业废弃地旅游评价与开发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在该评价体系中,有6项指标权重值>0.05,其中工业特色指标权重最高,因此,如要创建城郊矿业废弃地旅游开发的亮点,必须对基址现有场地特色进行适当的保留、利用和改造,平整、复垦、拆除等方式将使景观失去特色
论文以新乡市凤泉区一处废弃地为例,对城郊工业废弃地的生态重建进行了SWOT分析。分析表明,尽管存在种种制约条件,但是城郊工业废弃地进行旅游开发的潜力巨大,市场化投资进行治理的方法可行。论述了该废弃地(生态重建后为凤泉生态园)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景观分区并介绍了各景区的景观特色。通过近五年的建设,园区生态环境良好。景观格局基本形成。从目前的情况看园区生态重建和景观建设进展顺利,到2010年即可
南京城市滨江带具有山、水、城、林、洲相融合的特色环境,近百年以来滨江地段由于经济和旅游利用因而发展迅速。城市滨江带功能的演变具有其独特的历史过程。目前合理利用南京城市滨江自然与人文现有条件进行滨江景观规划,对于南京市的进一步大发展是很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历史时期南京城市滨江带功能演变的分析,深入南京城市滨江带景观现状研究,对南京城市滨江带各个区域的景观要素的探讨,并提出了南京城市滨江带景观规划的指导
快速城市化进程,大拆大建的政策下,给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带来众多挑战和机遇,越来越多的有机生态被破坏,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性是羞涩的、半隐性的,但却如空气、水一般的重要。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努力的探索实现中。力求从生存艺术出发,在国际化的时代里找回民族地域的竞争、文化力的竞争,重建中国风的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现笔者以西溪湿地为例对它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和规划设想、解决对策。
城市电厂的景观环境创造同普通的城市景观相比有许多特殊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景观环境艺术的创造,相反,它们可以作为电厂文化的代表语言,融人到景观设计中。文章对城市电厂外部空间环境的基本情况作了客观分析,提出电厂景观环境设计的重要意义,总结出电厂环境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要求,最后从规划、美学、生态、心理学等多角度提出作者对城市电厂景观环境创作的几点建议,希望以此对电厂景观设计的实践核研究工作有指导性意义。
以双口镇为例,通过对双口村现状的水塘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当今建设新农村过程中着重要解决的人口与环境和资源之间的平衡问题。针对双口镇现存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案及途径。
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等与生态承载相关的项目,主要是依据人类的“习惯厌恶性”来表述的。最为显见的实例,可以通过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大批涌现与衰竭的开发项目得以观察。这种以人类“习惯厌恶性”作为建设与规划的理念,缺乏生态环境承载的深度认识,片面追求人类便利和投资回报。其后果,不仅对自然资源造成浪费,也对生态环境承载系统造成极大的破坏。能否真正以生态承载要素作为城市建设和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