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离散、治权弱化与农民集体上访--以赣北S镇为考察对象

来源 :2011中国农村研究青年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zj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税费改革以来,乡村干部与农民的“制度性关联”消解,官民矛盾不再如90年代那么突出。但农民上访数量不降反增,缠访、闹访、无理访、群体访的案件在增多,乡村治理陷入困局,为此,有学者提出“治权”概念,指出乡村治权弱化是导致农民上访增多的根本原因。
  如中端锋认为,税费改革尤其是乡镇体制改革,使乡镇政府的物质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严重流失,从而无法对农民进行有效支配和管理,逐步失去了分类治理的能力。田先红也认为,在当下的乡村社会,“谋利型”上访尤其是上访钉子户的增多,与基层政府治理能力和国家意识形态弱化有关。笔者认同上述学者提出的“治权”范式,亦认为乡村治权弱化使农民的不合理诉求得到满足,引发诺米多骨牌效应,促使更多的农民跟风上访,从而陷入“越治理越混乱”的恶性循环。本文试图在乡村场域中展示S镇几例农民集体上访的情况,揭示农民集体上访的社会结构基础和诱发机制,并对此做进一步分析。
  在乡村治理视域中观察农民集体上访可以使人们清晰的看到农民日常化、生活化的上访逻辑。就S镇这样的宗族性地区来说,集体上访本来就具备一定的社会基础,农民的公私观念和宗族文化意识使得集体上访半不需要负担太高的组织成本和经济成本。而乡村治权的弱化则使得集体上访的组织和发动者不需要承担相应的政治责任,也不用担心乡村干部跟自己过不去,没有相应的心理和上访压力,从而导致了农民集体上访在S镇成为一种常态。可以说,是乡村治权弱化诱发了农民群体上访,并使之成为一个政治社会问题。而加强乡村治权,笔者认为不一定就能解决信访难题。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探讨了传统农村冲突解决的“一元自治型”范式和国家政权建设问题,然后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现状与冲突的特点,最后提出了在基础社会管理视角下要化解农
  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习惯法一直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强化了民族地区的安定繁荣。所以习惯法也成为很多学者所关注的客体,研究的方式较多的以族群分类的方式来探究各民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勒见村婚姻形式和家庭形态的研究,发现当地的婚姻习俗和形式与其部落式的社会构成相关。由此引发的婚姻纠纷由当地老人在嘛呢康调解
  孟德斯鸠以来的西方学者,将自然因素和随之产生的风俗是整个社会一般性的规定,而法律是由其中一部分人制定的特殊性规定,法律的要求是用特殊性的要求来改造人们的一般风俗。
会议
  通过对魁胆村所发生的纠纷进行分析和梳理,发现其主要的纠纷类型为地权纠纷,而土地权属的模糊性是纠纷的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纠纷调解的困难所在。具体来说,在该村落社区
会议
  本文基于鄂西北王村的自杀情况而展开,从自杀的类型来看,王村的自杀主要分为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和父子(女)关系导致自杀;从自杀的时间分布来看,自杀潮来自于八九十年代,此时正
  浊漳河发源自山西境内,自平顺县出晋,在河北省涉县合漳乡合漳村与清漳河汇流,形成漳河,其中的这一段河道成为河北省涉县与河南省林州市的天然分界线。该区域属于太行山区,山势
会议
本文探究了一种2.5%双环磺草酮·噁草酮?噁嗪草酮漂浮粒剂新组合配方,探索了润湿剂、分散剂、扩散剂、粘结剂、填料对该漂浮粒剂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测试其分散状况及各项指标,
  本文通过研究江苏省海门市X镇Y村的纠纷及其在不同场域的解决过程,总结了该地纠纷存在的四大特征及纠纷解决的四种方式。研究发现开放度较高的地区自成条文的习惯法较少,但
  从土地耕种、社会资源占有角度,可以将当前农民划分为精英阶层、富人阶层、中上阶层、中农阶层、中下阶层、贫弱阶层、地方势力等7大理想阶层。其中,作为耕种中等规模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