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特征的气候变化研究

来源 :第四届区域气候变化监测与检测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利用1969-2008年6-9月27°N~32°N,85°E~103.5°E范围内逐小时降水资料、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降水日变化的气候变化问题,并讨论温度日变化与降水日变化的联系.这对理解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降水日变化的变化问题非常重要.
其他文献
随着广东省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违反城乡规划建设的问题日益突出。为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城乡规划督察工作效率,本文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广东省规划建设遥感监测执法系统。本文介绍了系统的技术框架,重点讨论了系统核心功能和监测执法关键环节,概述了系统的应用效果。目前,通过该系统已完成2014年和2015年全省粤东西北11地市的规划建设动态监测工作,实践证明,该系统对提
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是遥感应用研究的热点之一。针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运用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基于不同源卫星数据(Worldview-2、天绘)和同源卫星数据(高分一号),分别对山东省两区片地表覆盖物进行了不同时点地类变化的检测,完成了面积合计34平方千米范围内的遥感影像数据变化分析,并通过外业实地考察核准了变化检测结果,验证结果显示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实现的地类变化识别准确率可达80%以上
干旱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传统的旱情监测方法是基于有限的土壤墒情站点,不能获取区域的旱情信息,且成本较高。遥感监测为实时获取大范围的旱情信息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本文基于MODIS数据,根据季节信息和N DVI,采用热惯量法和植被供水指数法对发生在2010年秋到2011年春的河南省旱情进行了监测。其中地表温度反演采用目前应用成熟的劈窗算法,最终得到了与实际旱情基本吻合的旱情分布图,并对旱情
会议
会议
利用东北地区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的物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春季及秋季的物候期变化特征.将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春季物候期和秋季物候期与各温度因子进行相关分析,选择相关系数最高的气象因子与各物候期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使用全球气候模式预估了未来气温和积温的变化,从而预估了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未来物候期的变化,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 1981-2012年东北地区旱柳春季
会议
本研究针对1963-2015年发生的ENSO(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北太平洋热带外系统对热带东太平洋海温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采用了ONI(Oceanic Ni(n)o Index)指数序列和大气、海洋方面的数据。研究方法为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SVD等方法。
会议
根据1951年以来的29次强火山(VEI≥4)喷发年表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格点气温数据集,归纳不同纬度强火山喷发后中国冬季温度变化格局类型;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发布的NCEP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发布的CESM模式输出资料诊断产生各类温度格局的动力机制。
会议
基于MOD10A2数据,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获取2000~2013年祁连山积雪面积时序数据集,分析祁连山地区积雪的空间分布、年内和年际变化特征,结合气象要素,讨论其分布变化原因。结果 表明:(1)祁连山积雪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祁连山西部的积雪分布明显多于东部;积雪覆盖频次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体的北坡。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annual precipitation over Central Asia during 1901-2013 using the latest version of GPCC Full Data Reanalysis Version 7 (GPCC V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