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青少年正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诱导,形成不良生活与学习习惯。网络的普及、学生学业压力和家长生活压力的剧增等,导致大部分青少年不是在埋头苦学就是在与手机为伴,体育活动和人际交往逐日递减,使得心理卫生问题与日递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对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和干预。随着锻炼心理学的进程,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肯定,对其间作用机制的探讨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心理韧性是指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与挫折或其它生活中重大压力与变故的良好适应能力和反弹能力,体育锻炼对心理韧性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学业压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承受过大的学业压力会导致学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研究对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心理韧性、学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进行调查,以探讨其间作用关系,验证研究假设,充实相关研究理论,为今后指导青少年体育锻炼,增强心理韧性,减缓学业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提供理论借鉴。研究方法:(1)文献法。(2)问卷调查法。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的测量采用梁德清的《体育活动等级量表》,该量表将体育锻炼行为分为锻炼强度、时间和频率3个维度,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24;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测量采用王极盛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将中学生心理健康分为10个维度,本研究中总量表和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14-0.876之间,各维度之间相关系数在0.352-0.649之间,表明量表信、效度较好;青少年心理韧性的测量采用胡月琴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共分为5个维度,本研究中总量表和个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66-0.884之间,各维度之间相关系数在0.294-0.576之间,表明量表信、效度较好;青少年学业压力的测量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学业压力分量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17。问卷合计发放1379份,回收有效问卷112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1.44%。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显示第一个因子解释方差变异量为26.72%,小于40%的临界值,可发现研究所得数据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可用于继续研究。(3)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 2007对问卷数据进行录入及简单频数分析;采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采用Mplus 7.11对数据进行中介效应及中介模型检验。研究结果:(1)体育锻炼与心理韧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学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负相关(P<0.01);心理韧性与学业压力和心理健康存在相助的负相关(P<0.01);学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b=-0.105,P<0.001)。(3)体育锻炼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455,P<0.001);当体育锻炼和心理韧性同时作为自变量,心理健康为因变量时,体育锻炼(b=-0.261,P<0.001)和心理韧性(b=0.406,P<0.001)对心理健康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预测作用,心理韧性在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4)体育锻炼对心理韧性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b=-0.296,P<0.001);当体育锻炼和学业压力同时作为自变量,心理健康为因变量时,体育锻炼(b=-0.261,P<0.001)和学业压力(b=0.406,P<0.001)对心理健康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预测作用,学业压力在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5)当体育锻炼和心理韧性同时作为自变量,学业压力作为因变量时,体育锻炼(b=-0.121,P<0.001)和心理韧性(b=-0.386,P<0.001)对学业压力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当体育锻炼、心理韧性和学业压力同时作为自变量,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时,体育锻炼(b=-0.087,P<0.001)、心理韧性(b=-0.487,P<0.001)和学业压力(b=-0.242,P<0.001)均对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预测作用,其中预测能力大小依次为心理韧性、学业压力、体育锻炼;心理韧性和学业压力在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之间起链式中介效应。研究结论: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韧性、学业压力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性。青少年体育锻炼既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还可通过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学业压力的中介作用、心理韧性→学业压力的链式中介作用3条路径分别影响心理健康。在今后的生活中,学校、社会和家长应当各司其职,各寻其法,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长期坚持下来可增强心理韧性,减缓学业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