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增雨云系模式个例检验

来源 :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ss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了国家气象中心人工影响天气服务室人工增雨云系模式8月6~8日的宏观预报场模式产品与实况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检验模式预报准确性。通过对模式预报的全国、华北地区、北京周边降水与实况的比较,中低层高度场的比较和温度垂直廓线的比较认为:模式12h预报的高度场、降水和云宏观特征的比24h预报更接近实况,且高度场中高层预报较l=I=l低层接近实况。模式预报的垂直层次较少,温度廓线分布的预报与实况不易比较。人工增雨云系模式还提供云微物理场的预报,在实际应用中不易检验。
其他文献
雷电曾数次引发森林大火,预防起来又比较困难.本文把“驱雷——引雷”理论应用于景区雷电防护中.根据雷击选择区、雷电主次导路径、人员密集度以及其它需要重点保护的对象等,分别进行直击雷防护,以避免或减少景区雷击事故的发生.
根据2010~2011年安徽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观测的雷电数据资料,利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安徽省雷电发生时间、雷电电流强度、雷电陡度的分布特征.分析结论对本地区的防雷减灾工作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结合本地风力发电场实况,通过对国家现行标准中相关规定的理解和相关雷电知识的掌握,从风力采集—风塔、风力发电机组,升压站—变电所、svg 装置及控制室、35千伏配电装置,设备控制室等等风力发电系统(电力输送属高压端防护,本次不考虑其雷电防护)的雷电防护措施进行具体的阐述.
利用合肥地区6个观测站近50年的雷暴日观测数据和安徽省闪电定位系统数2005-2010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合肥地区雷暴日年变化和各站点的平均雷暴日分布特征;对比了两种资料得到的合肥地区雷击大地密度分布值,并阐述了两种观测方法的局限性;最后利用两类经验公式得到了合肥地区雷击大地密度与雷暴日值的计算公式,同国标公式做了对比,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6 个站点的雷暴日数随着年份的增加总体呈现出
本文利用双站摄像资料重建闪电三维(3D)通道的方法,对2012年在广州观测到的编号为F1215的一次自然闪电首次回击之前的连接过程中上行连接先导和下行先导的发展通道进行三维重建,并对比分析了利用单站高速摄像资料和双站光学观测三维重建资料得到的连接过程中先导的二维(2D)和三维发展特征,得到了以下结果:(1)F1215上行连接先导的3D/2D长度分别为818/610(比例:1.3),3D/2D平均速
本文利用2005-2007年SAFIR3000闪电定位系统的资料,分析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天津、唐山、廊坊等)云闪和地闪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对总闪、云闪和地闪特征进行了简要对比,以期对防雷设计、雷击风险评估提供参考和指导。此外通过对SAFIR3000的观测结果分析对于不同闪电定位系统结果的比对研究也有一定意义。结果表明:云闪高发时段在15:00—次日00:00,峰值在19:00,高发月份在6—8月,
HTML5技术是互联网界的发展趋势,可用于气象类网站的在线视频播放、多样化数据展示等多个方面.相对于传统的Flash技术,具有开发成本低、对移动终端支持良好、方便易用、对搜索引擎收录友好、视频性能强大和节能省电等多方面优势.
本文将贝叶斯理论应用到集合降水概率预报方法研究中.采用集合预报资料和历史观测资料,通过建立BPO(Bayesian Processor of output)降水概率预报模型,将一组集合成员降水确定预报值修订为一组贝叶斯降水概率分布或概率密度的预报,并获得表征每个集合成员预报能力有效信息评分IS(Informativeness Score).基于IS值对集合成员概率预报信息融合,得到集成贝叶斯降水概
利用ArcGIS地理信息软件平台和计算机服务器硬件平台,建成了在WebGIS技术支持下的人工增雨指挥系统,并对指挥系统的建设思路、框架、数据库的设计以及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了介绍,实现了完全基于WebGIS的人工增雨作业指挥系统业务化。该系统的建设提高了人工增雨作业的科学性以及加快了广东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设发展的进程。
暴雪是影响我国的重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了解降雪的云微物理过程对于提高暴雪的数值预报水平和人工增雪能力,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包含了多个显式可分辨尺度微物理参数化方案的非静力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MM5的最新版本,来模拟2004年12月20日至23日发生在以石家庄为中心的华北地区的一次暴雪天气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在最细网格区域内分别采用GSFC(Ooddard)方案(试验G)和Rei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