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钻井岩屑Cr(VI)还原菌的分离筛选及还原能力测定

来源 :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kechengshe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钻井岩屑中的Cr(VI) 毒性较大,是国际公认的致癌金属物,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采用微生物技术可以有效地还原Cr(VI)从而降低其毒性.本实验从被Cr(VI)污染的钻井岩屑中筛选得到Cr(VI)还原菌株Ge-14,通过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Ge-14被鉴定为Ochrobactrum intermedium,液体培养4天后Cr(VI)还原率达22.3%.Ge-14菌株为微生物修复Cr(VI)污染的钻井岩屑提供了可能的菌种资源.
其他文献
分段进水多级缺氧/好氧(AO)工艺是强化低碳源污水脱氮的一种有效工艺.在污泥龄分别为169天和9天和缺氧段进水比例为5:3:2条件下,运行分段进水多级AO反应器,研究分段进水多级AO工艺强化脱氮性能.长期稳定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TN 去除率在两个反应器中可达到76.5%和74.2%.高污泥龄对氨氧化菌活性影响较大,但其硝化效率更高;低污泥龄对亚硝酸盐氧化菌活性影响较大.活性污泥利用外碳源和内碳源进
电催化氧化法作为高级氧化技术的一种,在有机废水处理领域已获得较为广泛的关注.论文分别对直接电氧化技术和间接电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电氧化技术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给水污泥基质进行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实验,研究基质对磷的吸附机理.Langmuir、Freundlich和D-R方程均能较好的拟合基质对磷的吸附特征,从相关系数来看,Freundlich方程的描述更准确;由D-R方程计算的吸附自由能E 为10.77-10.83 kJ/mol,表明吸附过程为离子交换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更准确的反应基质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颗粒内扩散方程表明,吸附过程受
以高炉瓦斯灰为主要原料制备水处理填料,并将该水处理填料与一般陶粒填料应用于曝气生物滤池(BAF)中,进行啤酒废水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含高炉瓦斯灰填料的曝气生物滤池(BAF2)对COD和NH3-N的去除情况比含一般陶粒填料的曝气生物滤池(BAF1)反应器稍好,说明高炉瓦斯灰填料在废水处理中比一般陶粒填料性能要好,因为高炉瓦斯灰填料较一般陶粒填料具有更大的比表面,表面更粗糙,空隙率高,更适合生物
骆马湖是南水北调东线重要的过水通道.近几年来,湖区菹草常暴发性繁殖,给渔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也影响了水体的使用功能.通过对骆马湖菹草暴发性繁殖原因的分析,为充分发挥菹草的净水功能,控制菹草过度繁殖提供对策建议.
为研究橡胶人工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特征,以位于海南省西北部儋州地区的橡胶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进行长期CO2通量观测,获得结果如下:(1)橡胶人工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日动态为“U”型曲线,白天NEE为负值,是碳吸收,夜间NEE为正值,是碳排放;全年除2月份为较弱的碳排放外,其余月份均为碳吸收,雨季各月NEE值较大,旱季各月NEE值较小,橡胶人工林碳吸收最强月份为6月,碳排放最强(吸收最
二氧化硫是“十一五”和“十二五”节能减排国家战略的目标污染物之一,研究减排之后的环境效应更为重要.利用污染物排放数据和空气质量监测或模拟数据,建立了一套由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等级三部分组成的评价体系,用于系统评价SO2减排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应用该体系对四个典型区域的减排效果进行了评价.
为了研究低浓度锌离子对表面处理工业园区污水厂生物处理系统的作用规律,研究采用一体式A/O-MBR装置处理模拟电镀废水,考察0~30mg/L的锌离子对A/O-MBR中活性污泥系统的表观处理效能和污泥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锌离子浓度的升高,系统各项指标均趋于变差.锌离子对于系统脱氮性能的抑制要强于对有机物去除性能的影响,较之对照组30mg/L的锌离子使氨氮平均去除率降低了18.76%,达到氨氮去除
利用2006-2014年春节期间北京城近郊区主要污染物(PM10、PM2.5、PM1、SO2、NOX)浓度和气象资料,分析了烟花爆竹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将2014年和近8年(2006-2013年)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春节期间(除夕到十五)烟花爆竹的燃放对空气污染物浓度增加具有较大贡献.2014年春节期间的PM2.5、SO2、NOX平均浓度比近8年平均值分别下降了20%、41%、58%,除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因其费用低、不破坏场地结构、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美化环境等优点,成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里一个热门的方向.本文介绍了目前植物修复的几种主要类型,分别阐述了植物耐重金属胁迫机理、超富集植物筛选与应用研究、植物修复强化措施、修复植物收获后处置技术,展望当前形势下的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为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安全有效利用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