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鼠兔性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 :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ongno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动物种群的性比特征及调控对策一直是种群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项研究以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哺乳动物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志流放技术、行为观察技术测定不同繁殖时段高原鼠兔的种群动态、群体性比和新出生幼体的性比,确定高原鼠兔性比变化特征;通过室内饲养,确定不同繁殖时段每个高原鼠兔母体新出生后代的数量和性比;采用ELISA法测定不同繁殖时段雌雄成体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雌二醇(E2)、睾酮(TESTO)和免疫球蛋白(IgG)的含量;分析母体质量、繁殖时间、激素水平与后代的数量、性比之间的关系,探索母体控制后代性比的对策及适应意义.结果表明:5、6月份高原鼠兔新出生幼体的性比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5月份高密度种群中新出生幼体的性比显著的偏离1:1(x2=5.579,P=0.018);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母体受孕时、受孕后血浆中睾酮含量显著的影响其新出生雄性幼体的比例(F=16.149,P<0.001),新出生雄性幼体的比例随母体受孕时血浆中睾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随母体受孕后血浆中睾酮含量的增加而减少,支持母体睾酮水平控制幼体性别假说.繁殖末期,一胎、二胎的雄性幼体的体重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F=9.456,P=0.001),并且雄性一胎越冬存活率显著的高于雄性二胎幼体(x2=4.609,P=0.032),但雌性一胎、二胎幼体的越冬存活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x2=0.086,P=0.769),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高原鼠兔能够根据后代适合度的大小调整其后代的性比,雌性成体通过调整受孕时体内睾酮激素、胰高血糖素的水平和受孕后睾酮激素水平的变化来调控其新出生后代的性比.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植物通过提高其体内次生化合物如单宁的含量来抑制植食性动物的捕食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单宁影响植食性动物食物的消化吸收率和营养物质的摄入,并可能对肝脏细胞色素酶的mRNA的表达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植食性动物对摄入的次生化合物的代谢过程.本实验以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哺乳动物高原鼠兔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灌服的方法,分别对该高原鼠兔灌服0、10、20、40mg/kg BW剂量的单宁酸,采用RT-PCR方法钓取细胞
会议
动物在在摄食过程中形成了有选择性的摄取某类食物而回避另一类食物的食物选择行为,其中食物的新异程度和取食环境可能会对动物的食物选择产生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猫尿来模拟天敌动物气味,记录褐家鼠对4种不同体积大小(直径为0.2cm、0.5cm、1cm、2cm的圆形颗粒)的新异食物的采食活动,分析1d、4d、8d、12d的食物选择特征,分析天敌动物气味、食物新异程度对褐家鼠食物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第1天
会议
为进一步揭示植物次生化合物对哺乳动物脂代谢的影响,探索高原动物为了适应高原上特殊的环境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本研究以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哺乳动物高原鼠兔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方法钓取胆固醇合成关键酶HMG-CoA还原酶的部分cDNA序列,并通过人工灌服的方法,对高原鼠兔灌服不同剂量(0、10、20、40mg/kg BW)的单宁酸,分别测定灌服1d、4d、8d后其血清中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