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科学视阈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

来源 :黄河科技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xiaoqing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势科学原理,从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人品格、身心和谐四方面构建了创新型人才素质8维对称化模型,并从内外系统的作用机理提出创新能力形成的数理公式,这既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也是培养的有效路径.研究提出信息社会创新的机制在于营造信息强势.培养创新型人才,要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信息势,加强学科间联系营造有效信息量,理论学习与实践互动培养创新思维,加强心理教育和身体锻炼形成稳定的创新人格,以创新型师资队伍激发创新潜能,从而在教育场中营造出最强的教育信息势.
其他文献
李贽(1527-1602)在其生前就己经获得了"异端"的名声.据其夫子自道,"弟异端者流也,本无足道者也."可见,李贽似乎甘居于异端地位.不可否认,此种自我认同也是他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情绪化反应."又今世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我谓不如遂为异端,免彼等以虚名加我,何如?"异端可以区分为思想与行为两个层面,而本文要探讨的则是李贽的思想层面.明末清初的顾、黄、王等人认为李贽之所以是异端在于其"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力求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有机统一.人才成长的学习能力是由消息、信息、知识到智慧素质形成的信息动力学过程.本文拟从德尔菲法的视角,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SPSS软件、因子分析法等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在地方本科高校创建应用技术大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可起到一定的决策咨询作用.
"联系"与"差别",是中西哲学史上两个最基本的内生变量;特别是中国哲学史上被人称为"经典中的经典"、"智慧中的智慧"的《易经》中论及的太极、阴阳及其变易等,本质上也可以归结到差别和联系互推互动的"势"机制;同时,如果太极、阴阳的作用机理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所阐发的"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那么,结合导数和微分数理,便可以进一步导出海德格尔在
玉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物质,这种物质是自然势增的产物,生物人是自然势增的结果,社会人的形成与玉的社会属性的形成是相互纠缠,相互影响的,同步进行的势增过程,因此研究人类的学问可以成体系,并且枝繁叶茂,那么研究玉的学问是否也可以成体系呢,本文就试图选取几个角度,借用势科学来构建玉学体系做初步探索.
音乐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的那一瞬间,便独一无二了.音乐作品大多可以用乐谱来记录,它是人们对客体尽量达成一致的约定手段.但是音乐的演奏、音乐的欣赏在不同人,不同时次又千差万别.有乐谱记录的音乐中其音乐设计蕴藏着巨大的发挥空间,本文试将"势"科学应用于音乐设计,以期在音乐审美层面获得一种标度性参考.以李德昌先生提出的"势=联系X差别"的公式为指导,通过增进音乐元素之间的联系和扩大音乐元素之间的差别,来增
大数据因其巨大的潜在价值,得到世界广泛关注和研究.大数据广泛可用,但数据规模庞大网络结构复杂,目前仍难从中提取知识.研究的核心在于网络中相关关系,而势科学理论中信息作用机制也体现在相关关系,即差别与联系.通过计算与比较各数据维度信息势,就能有效认识大数据中各数据维度的相关关系主要性和知识含量,从而提高知识提取能力.
"教育救国"是中国近代史上兴起的一股重要社会思潮和和社会实验.教育被推到了有史以来最崇高的地位,但是,社会现实和其自身原因,导致教育难堪大任,教育救国以渐趋沉寂告终.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几十年间,"教育救国"在"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的势增机制作用下,发挥着一个"群"对称恒等元的作用."教育救国"历史的考察为势科学与信息动力学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提供了方便的个案.
随着能源稀缺和环境污染的形势日益加剧,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成为全球的共识,中国也在近年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经过各级政府和企业、市场等多方的努力,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势科学与信息动力学可以将人才成长、组织创新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所有过程概括为信息动力学过程,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不断构建更大的科技和管理信息量,营造强大的科技和管理信息势.本文从势科学的角度分析中
管理的本质是应对管理过程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内在机制是信息相互作用机制.无论是科学技术研究评价还是管理实践研究评价,都可以在不同抽象层次上进行,抽象层次越低,评价自由度越多,评价效果就越难以把握.信息层次上的抽象是人类期待的最高层次上的抽象,然而,什么是信息,却是人类科学和管理研究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势科学理论研究揭示了信息的本质意义,为在高度抽象的信息层次上进行中国管理实践研究及评价提供了科学化
大众创新时代是一种"分布式创新,创新者是一个个知识化的普通个体".在信息化社会,学校既是教育组织也是信息场.因此,从信息及信息动力学的视角可构建人才创新能力的"学习能力数理模型"和"素质自旋稳定性模型",提升创新人才的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可对不同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动力学过程分类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到"集约型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起到提升国民后天创新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