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几年,我国学校体育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学校体育促进青少年体育素养的综合能力研究较少;营地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教育,主要研究集中在自身的价值上,营地教育与学校体育的有机结合有较强意义;在《健康中国2030》、《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发布下,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成为上海市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布局。本研究为了丰富青少年体育素养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在发展体质的同时,更进一步关注青少年日常行为、动机与信心、知识和理解的综合提升;形成营地教育理论与学校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结合,充分发挥营地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良好补充和延伸的作用;促进上海市小学生体育课堂兴趣的发展的改革,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升级。研究方法:本文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实验干预,观察两组体育素养前后数值和两组体育素养前后差值是否有显著性变化。实验前后,运用国际主流的CAPL体育素养测评工具对实验对象进行日常行为、身体能力、动机和信心、知识和理解测试。1实验设计实验假设:假设营地体育教学模式对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身体能力、动机和信心、知识和理解有显著性影响。选取实验对象:确定上海市联建小学三年级240名学生作为样本总量,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干扰变量的控制(包括年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这些指标需要基本一致,在经独立样本T检验(P>0.05),确定各个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视为实验对象非试验因子基本相同,无优劣之分,属于同一等级,可成为对等的实验对象。并将全体学生学号进行重新编码;将三年级所有学生重新编码后的数值输入EXCEL里;并按照随机数表进行随机抽取60名学生。随机抽取30名同学作为实验组,抽取30名同学作为对照组。2实验干预过程本研究的实验干预时间为一学期。对营地教育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前期检测:在正式干预之前的一学期进行营地教育体育教方法的定向越野课程前期检测,确保营地体育教学模式和定向越野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安全性,并及时和学校体育教师进行安全性沟通,和营地教育课程专家进行课程效果的沟通。前测:利用CAPL体育素养测评工具对实验对象进行体育素养的测试。正式干预:首先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定向越野课程目标基本一致,两组都必须按要求通过定向越野结业考核;其中,实验组运用营地体育教学模式上定向越野课程,对照组运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上定向越野课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时间均为12周,24学时,12次课。后测:利用CAPL体育素养测评工具对实验对象进行体育素养的测试,测试方法和测试标准必须和前测保持一致。3控制变量自变量:营地体育教学模式;因变量:青少年体育素养。实验对象剔除与流失:连续3次缺课;在干预过程里,实验组和对照组参加其他规律性运动的学生;没有按要求完成前、后测试的学生。纳入标准:实验对象必须是小学生三年级的学生;无性别要求;近期没有进行大型手术、无家族遗传病、无运动的疾病、无心理疾病的学生。教学模式的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定向越野课程的教学,其中实验组运用营地体育教学模式、对照组运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研究结果:(1)结果显示,实验干预之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日常行为、身体能力、动机和信心、知识和理解四项指标均属于体育素养的进阶级别(第二级别);(2)实验干预结束后,实验组、对照组四项指标均有提升,其中知识和理解达到完成级(第三级别),实验组四项指标前后变化都成显著性关系(P<0.05);(3)对照组四项指标仅有身体能力指标成显著性关系;(4)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体育素养前后差值,得出日常行为、知识和理解成显著性变化(P<0.05),身体能力、动机和信心不成显著性变化(P>0.05)。研究结论:(1)营地体育教学模式对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身体能力、动机和信心、知识和理解影响显著,其中在日常行为、知识和理解方面相较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有显著性优势。(2)体育课程目标可呈现多样化状态,不仅仅包含身体能力目标,还可以包含日常行为、动机和信心、知识和理解目标。(3)需要形成学校主导,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体育教育模式,合理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进步。(4)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要紧抓小学体育兴趣化的指导目标,借鉴社会新新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教学、练习过渡到探讨、思考、学习、行动的游戏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