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及癌前病变粘膜PCNA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来源 :第三届中日消化内镜及胃肠病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bbitw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化SP法检测基本正常胃黏膜(对照组,30例)、肠化生(30例)、不典型增生(22例)及胃癌(25例)组织中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快速尿素酶反应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PCNA表达与胃黏膜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655,P<0.01);各组间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在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组中Hp感染者PCNA表达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5).结论: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细胞的增殖状况参与胃癌发生,其作用主要表现在癌前病变阶段.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胃镜下微波治疗持续性疣状胃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胃镜活检孔导入微波天线对持续性疣状胃炎148例(354处病变)进行胃镜下微波治疗,并对52例对照组进行药物治疗.所有病例进行了1年以上的随访.结果:所有病例治疗2~4周后胃镜复查,148例(354处病变)经微波治疗后148例(350处病变)隆起消失,其余3例(4处病变)经第二次微波治疗后消失愈合.其中65例随访1~4年,1年内有3例复发
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出血中,胃黏膜糜烂是重要原因之一,约10%~60%存在有胃黏膜病变.重度的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一年内的再出血率可高达62%,抗酸剂、质子泵抑制药、硬化剂注射均不能控制其出血.为深入发病机制的研究,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我们测定PHG患者血及胃黏膜内一氧化氮(NO)和氧自由基中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含量,探讨其与PHG的关系.
目的:探讨评价单、双弯角旋钮鼻胃镜临床应用价值及操作技巧.方法:使用Pentax-FG16P、V、X型,EG1840、1540型、EE1540型单、双弯角旋钮鼻胃镜,经鼻(和)经口送镜,进入鼻腔、食管入口、贲门、幽门、十二指肠降部和进行胃底贲门翻转、小标本组织病理活检等技术环节有技巧.结果:5016例0.5~96岁患者,一次性成功完成鼻胃镜诊查或(和)治疗5001例,成功率99.70%,小标本组织
目的:消化道腔内隆起性病在内镜下检查时,有时不能明确诊断而影响了治疗,有相当的一部分患者甚至承受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的风险和痛苦;应用超声微探头(USP)对上、下消化道腔内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与诊断,提高其确诊率并提供医生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以使大多数患者可接受内镜下的治疗.此文探讨和评价USP对上、下消化道腔内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应用价值.
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病,目前有内镜诊断和病理诊断二套标准,其间一致性如何,分歧原因何在,值得研究.方法:复习本单位2000年度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的内镜和活检病理报告,计算内镜和组织病理学对慢性胃炎诊断间的符合率.结果:全年经内镜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共11047例次.在胃窦部,内镜下肉眼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而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CAG者926例次,内镜下肉眼诊断为C
内镜切除术是指经内镜切除黏膜下肿物(SMT),包括消化道息肉,良性肿瘤,早期癌等手术.早已广为人知的内镜切除术是息肉切除术.随着内镜技术的提高和发展,目前,内镜下不仅限于小息肉(3.0cm)及良性肿瘤,如十二指肠乳头腺瘤,以及消化道早期癌也成为内镜切除术的适应症.我院开展内镜下高频电切SMT,着重探讨内镜治疗的技术问题、安全性、疗效以及SMT病理学诊断的意义.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系列MMP-2、MMP-9和MMP-7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探讨胃癌侵袭与转移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4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MMP-2、MMP-9和MMP-7mRNA的阳性表达及含量.结果:40例胃癌组织中MMP-2、MMP-9和MMP-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5%、72.5%、67.5%,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48.5%、17.5%、32.
Hp感染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细菌感染,全球人群感染率高达50%.由于其与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的抗Hp治疗方法并不理想或副反应大或难以根除,或根除后易复发.因此,Hp感染的防治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抗Hp最理想的方法目前寄希望于研制出高效的Hp疫苗.据预测可供实际应用的疫苗研制成功还需6~10年时间,目前正就多种有效抗原组合,佐剂选择,疫苗免疫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改进,尤以电子胃镜的广泛应用和内镜医师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诊出率越来越高.现将本院2000年引进电子胃镜以来,诊出的早期食管癌15例情况予以报告.
本组内镜下治疗食管贲门癌性狭窄223例,解除梗阻症状总有效率90.3%,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的55%和单纯放疗的87%.不同的内镜下治疗从表1可见,以食管内支架最佳,症状缓解有效率100%.其次为微波凝固和药物注射加微波加温,分别为95.5%和92.4.单纯药物注射为76.2%.各组均高于单纯化疗.平均生存期,内镜介入治疗组优于化疗,短于放疗.局部注射加微波凝固分别为12.9个月和11.3个月.支架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