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书》——宋以前儿科文献集粹

来源 :第七届全国中医文献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ghai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幼新书》中引书目近150种,其中医书139种,在书名中就能分辨出的小儿科专著近40种.在这150种医书中,现存于《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的不足50种.从这几组数字中可以看到:1.远在宋代,《幼幼新书》编纂时的资料来源就已相当广泛,这也增加了对《幼幼新书》资料的可信度及作为早期中医儿科资料的集粹地位.2.大量在现代医书目录中已不能得见的医书,说明其已佚失,书中内容已成为中医古籍的重要佚文,对今天的儿科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都将有着重要作用.3.作为中医小儿科发展史的重要依据,本书既可以告诉我们中医小儿科早期发展的成就,也可以探寻出对历代儿科发展的重要影响.并奠定了《幼幼新书》在中医儿科著作中的重要地位.
其他文献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运转不定.从先秦到清末的二千多年时间里,历代医家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渐完善了对眩晕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发病特点、辨证施治、预后转归的认识,并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理清眩晕病证学术源流发展脉络对理论和临床研究都将有所裨益.
在古代医学文献中,玄府作为一个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玄府乃指刘河间所提出的玄府.在此以前的历代医学典籍中所记载的玄府,皆是沿用了《内经》所言的狭义之玄府,即现代众所周知的汗毛孔,且此狭义之玄府又与气门、鬼门、汗孔、汗空、毫窍、元府、细络、腠理、焦理等诸多名词混淆着.为深入解读玄府的概念,系统诠释其内涵与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必要对玄府的历史演变轨迹作一勾勒.
明清方论的出现也需要方书从收载单验方向实用各方倾向的变革,特别是方书载方数量减少的配合.收载方剂数量动辄成千上万不利于方论的阐发和医家掌握用方加减变化,方书载方是否精练直接关系到方书立论的效果.宋代已有一批选方精炼的实用方书问世,最具代表性的是《和剂局方》,私家方书也多具有此类特点,如许叔微《本事方》载方300余首,严用和《济生方》载方400首,《史载之方》载方90余首,多为医家士子多年经验所得,
《针灸大全》汇集了明中期之前诸家,特别是金元针灸大师窦汉卿的针灸名篇,是明代最早的一部汇集类针灸专书,其内容被明代《针灸聚英》、《针灸大全》等书大量引录,对明以后的针灸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此书现存有二种传本及多种刻本,版本源流较复杂,本文略加考证.
人体运动变化形式,最根本的实质核心,则是以"通"来体现的.无论从局部到整理,从理论到临床,"通"始终贯彻在整体中医学体系中.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对中医药文献的研究,是伴随着中医学二千多年的发展,历代人一直以艰辛地进行着.尤其汉代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代,中医药文献的研究曾出现过对学术发展有许多重大影响的成果.至近代,作为一个学科,中医文献学经过几个人的努力,日榛成熟和丰富.本文予以介绍.
"猩红热"病在中国流行大约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了,近代则是该病流行最猖獗的时期,医籍史书对它有过详细记载.如今,猩红热已属于一种可治、轻较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而在上个世纪上半叶,人们一提起"猩红热"便会谈虎色变,以其病情危重、致死率高成为当时一种可怕的传染病.我国中医界人士奋起迎战,从面对该病不知所措到逐步认识疾病本质,并且创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曾挽救了无数人民的生命,在近代疾病防治
本文首先介绍了近代中国医学史中卫生检疫机构的设置情况与中医防治传染病的贡献,重点介绍了中医药在1917年鼠疫流行中中医药所发挥的作用.然后介绍了历代对伤寒温病、温疫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中医对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防治等.
程国彭先生认为:九种心痛曰气、血、热、寒、饮、食、虚、虫、疰,当分而治之.世所云"诸痛为实,痛无补法",则很不全面.患者如果属实痛,则不可用补.若痛属寒实,则治以温剂,诚如朱震亨所说"温即是补".证属虚痛,则必须补之.病属虚寒,则宜温补兼施.虚热为患,则于补剂之中酌加凉药.可见治痛无常法,医者当随证施治.
"痧症"是客观存在的疾病.至今在闽东、西、北山区一些地方尚可见到一些民间医生或老百姓,应用淬、辞、刺法治疗某些疾病,取得一定疗效.但是究竟"痧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中什么病,目前一时还难以解释清楚.不过近年来高盛华、胡锦泉同志曾报道在学习《痧症全书》后,试用痧毒理论和痧症方药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急性化脓性胆管炎中毒性休克、低位不全性肠梗阻,取得满意疗效,说明《痧症全书》对指导中医急重症理论及临床治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