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铰链式膝关节置换术治疗40例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旋转铰链式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部骨肿瘤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7月-2012年7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膝关节周围恶性骨肿瘤患者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大为65岁,年龄最小为15岁.平均年龄33.4岁.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精准医疗理念在治疗年轻女性锁骨外侧端骨折中的应用,掌握小切口操作的可行性、操作方法及优缺点。方法2009年2月-2011年2月,应用锁骨钩钢板分别采用小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锁骨外侧端骨折患者共50例,其中每组各2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采用Lazzcano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切口内应用氨甲环酸注射液对减少术后出血有效性及其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初次进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64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应用组(A组)和对照组(B组)。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合并后侧柱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收治合并胫骨平台后侧柱骨折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9-59岁,平均36.2岁,按CT三柱分型,其中单纯后柱6例,外侧柱+后柱17例,内侧柱+后柱9例,三柱12例,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采用胫骨平台外侧扩大切口17例,胫骨平台外侧扩大联合内侧切口12例,胫骨平台后内侧切口9例,单纯后侧
目的:探讨颈眩二号方联合旋提手法及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例颈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 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颈椎牵引法,治疗组采用颈眩二号方联合颈椎旋提手法及颈三针,治疗前后参照《椎动脉型颈椎病功能评定量表》进行积分统计,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以及综合疗效的差异。
目的:通过对近年进行的人工全髋置换手术病例的分析,评价大直径球头人工髋关节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通过对4021髋病例的随访,评价几种不同直径球头的临床结果。通过一个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观察了100例人工髋关节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8mm直径球头组和36mm球头组。
目的:观察平衡针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纳入的受试者随机分为平衡针组108例和传统体针组107例.平衡针组取平衡针腰痛穴(位于前额正中,将前额划一个十字,十字中间即为此穴或印堂上1.5寸)针刺手法根据患者腰部疼痛部位,双侧腰部疼痛或中间腰痛向下平刺,左侧腰痛向右侧平刺,右侧腰痛向左侧平刺,采用上下提插法,达到求针感时,即可出针.每日1次,共治疗20次.传统体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所致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9年6月,对27例强直性脊柱炎所致后凸畸形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闭合性楔形截骨术。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矢状面X线片,测量腰椎前凸角、胸椎后凸角及颈7铅线与骶1后上角距离,术前、术后大体像颌眉角的大小,评价患者的矫形效果。
目的:对比MIS-TLIF与TLIF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评价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5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其中TLIF组 20例,MIS-TLIF组15例,两组患者均由同一组手术医生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植骨融合率;比
目的: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多中心骨巨细胞瘤特点和治疗的肿瘤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数据库中收录的多中心骨巨细胞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为两处或以上骨骼患骨巨细胞瘤,骨病理医师再次确认其病理诊断为骨巨细胞瘤,除外了其他多中心的骨病变。对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
目的 臂从神经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创伤之一。高速交通运输业、工农业中防护措施的不当及自然灾害中的压砸伤和撞击伤是臂丛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中根性撕脱伤的治疗更是创伤外科的治疗难点。受伤者多为青年人,该损伤常造成上肢永久性瘫痪、肌肉萎缩、病理性神经痛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