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形象—《纽约时报》视角下的清末中国形象(1900-1905)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danf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纽约时报》为研究材料,选取中美交流过程中影响清末中国形象建构的1900年义和团运动、1902年排华法案的修订、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和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纽约时报》对这四个事件的相关报道,考察美国对1900-1905年期间中国形象的建构建构过程和变迁轨迹。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为解析背景,考察《纽约时报》视角下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义和团处理过程中美国人清皇室和官绅的看法;以及“梅威良劫掠”事件中,美国人对“野蛮与文明”的大讨论,从中分析这一时期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公众眼中的中国形象。第二部分以1902年排华法案出台前后的舆论为线索,解析在“排华是否合理”、“排华是否可以在菲律宾、夏威夷实施”两个问题讨论中的中国形象。第三部分以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上中国的表现为考察事件,通过《纽约时报》对博览会上中国馆和中国展品的评价,解析这种特殊背景下的中国文明样态;同时陈述美国对中国参赛官员和参赛华工区别对待的事实,揭示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进而呈现“世界博览会”这种西方话语下的中国形象。第四部分以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为分析背景,通过《纽约时报》对抵制美货运动前后美国公众和美国政府态度的报道,解读美国人对这一时期中国形象的看法。通过这四个议题的讨论,旨在分析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对华实施“门户开放”和“排华”的双重政策下,在中国对内推行新政改革、对外积极修好与列强关系、民众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现实中,美国人眼中的清末中国形象的建构过程和变迁轨迹,以期对1900-1905年转型期的中国有一个全新视角下的认识,并对当今的中国形象塑造问题提供历史的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色馆藏建设成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浙江文化入手,初步研究论证了建设具有浙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原则、基本要求和基本思路。
在毛竹林5个区组内分别采取劈杂(X2)、劈杂+施肥(X3)、劈杂+深翻+施肥(X4)和对照(X1)4种处理措施,翌年测定各处理小区春笋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竹笋产量在各处理间有极显著差
为探讨垦复对糙花少穗竹林出笋和生长规律的影响,分别选择垦复6、2a的样地各一处及一处未垦复样地进行出笋、高生长、幼竹生物量累积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与未垦复竹林相比,
2007年4月至2008年2月,对福建省发病水葫芦植株进行调查、分离试验,结果表明,全省水葫芦分布广泛,但发病点很少;分离采回病株共得到5个菌株,经鉴定分别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 A1
滴虫性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易感染,复发率高。口服西药治疗副作用大,病人难接受。笔者运用中药内服外治,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72例,全部均经阴
1 病例资料例1:男,18岁.因黑便2 d,昏倒2 h,以"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查体:体温36.7 ℃,脉搏80次/min,血压120/80 mmHg.神志清楚,轻度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无压痛及
馆藏表分为馆藏动态月统计表和馆藏动态月统计汇总表,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掌握馆藏量、统计每月及每年馆藏动态变化的依据。首先,对手工填写馆藏表局限性进行了分析,进而分别阐述了
8月16—19日.由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云南农科院甘蔗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7年全国甘蔗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培训班”在云南省昆明市召
分析了师范类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阐述了师范院校图书馆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必要性,以湛江师范学院为例,提出了微博服务,“您选书,我付款”服务,文献信息加工服务和参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广泛实践意义的应用学科,在当今的社会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同样可以运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