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转型发展评价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lu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转型发展,即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重组与交互作用,加之当地参与者对这些作用与变化作出响应与调整而导致的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主要涉及村镇空间组织结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就业方式、消费结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城乡差别等方面的转变.本文从乡村发展、乡村转型和城乡协调等三个维度出发,分别构建综合型评价指标体系,以地区(地级市)为评价单元评价了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乡村转型发展态势,结果表明:1)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是各地转型发展的普遍驱动力,而特定区域的乡村转型发展需要适应于其自身的乡村发展度基础,以使转型过程得到最高效的支撑;2)较低的乡村发展度难以有效支持乡村系统的全面升级和转型,盲目推进乡村转型发展将打乱原有的乡村发展模式,导致乡村系统发展受限和城乡不协调发展;3)当区域乡村经济拥有了足够积累并对快速发展提出新的诉求时,及时推进乡村转型发展、促进乡村系统结构的优化,将成为推动城乡协调、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与必然选择;4)总体上看,2000-2008年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经历了一个普遍衰退的时期,57.9%的地市呈现城乡协调度的负增长,全国层面的城乡协调度降低了1.3%,城乡协调度降低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矿产开发基地和部分中部地区,其经济的发展并未实现城乡系统的互动和协调发展.利用SPSS 13和ArcGIS9.2软件平台和K-mean空间聚类模型,采用各地市的空间地理坐标、初始乡村发展度(2000年)、乡村发展度的变化量、乡村转型度、城乡协调度的变化量等作为聚类因子,基于聚类结果划分了中国乡村转型发展地域类型区.结合地域类型区划分结果和相关数理统计分析,本文揭示了中国乡村转型发展的内在机制,即低的初始乡村发展度经历过低或过高的乡村转型度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城乡之间的不协调发展;拥有特定乡村发展度的地区,其推进乡村转型将有效地促进城乡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和城乡关系的积极改善;高初始乡村发展度的地区面临更大的推动乡村转型的压力,以确保城乡协调发展格局的稳定,否则将因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而导致区域城乡协调度的持续降低.
其他文献
利用1948~2008年NCEP/NCARReanalysis资料计算得到5个东亚夏季风指数和南海夏季风指数61年序列,在验证计算结果准确无误的前提下,分析了这些指数与山西夏季降水的关系。各指数间对强弱季风年的定义有差异。郭其蕴和施能东亚夏季风指数与山西夏季降水量显著正相关,能较好地表征东亚夏季风对山西中南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张庆云的东亚夏季风指数与山西夏季降水量是6个季风指数中关系最好的,只不过为
本文介绍了西秦岭凤太和西成矿集区的区域地质构造,以及矿集区的地质特征,着重研究了凤太和西成矿集区的成矿作用,对比发现,凤太和西成矿集区的铅锌成矿作用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成矿元素组合和矿床规模上,体现了成矿强度的不同,即西成矿集区的成矿强度和规模要远远大于凤太矿集区。并分析了二者的成矿时代。
会议
本文在蒙其古尔铀矿床与其它矿床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超常富集的证据及原因进行研究。分析了富矿体分布特征、早期铀矿物的铀含量高于后期等证据,还原容量和构造活动控制矿床超常叠加富集。
一日交流圈可以把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和经济联系用较为简单、形象的方法联系起来,研究一日交流圈的应用价值,提高重要城市一日交流圈覆盖人口和面积,让更多人便捷地享受城市的服务,对促进社会公平和全民共享经济建设成果、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应用GIS技术基于时间可达性对长江三角洲地区16个中心城市的一日交流圈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简要回顾了国内有关都市圈研究和区域可达性研究的动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定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北京市鼓励和引导中心区的产业、人口向周边省市转移,河北省和北京市将进行规划的对接,围绕首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涉及廊坊、承德、张家口和保定四市的14个县(市、区).承德、张家口两市是京津冀平原地区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廊坊市的固安、三河、香河和保定市的涿州都已列入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14县市区交通基础设施将与北京全面对接,打造半小时交通圈,
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随着全球变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典型的人地耦合系统(Coupled Human-Environmental System),城市正以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支撑着高密度的人口活动和高强度的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解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创新型概念。城市综合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不同的城市由于资源的时空
城镇作为我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战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阵地,城镇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大局,也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针对我国城镇产业布局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技术需求,重点引入了一系列城镇产业布局相关技术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修正、改进、调试与创新,综合集成开发出了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评价技术模型(REA)、城镇产业结构优化诊断技术模型(ISOA)、城镇主导产业优选技
本文将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比较特殊的欠发达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作为研究区域,借助国内外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积累塔里木盆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方面的数据资料,在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的若干关联指标,应用熵值法计算了指标权重,运用模糊数学理论,以模糊评价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查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模糊集合中各变量的隶属度,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进行
专业村发展对于大范围提高农户收入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专业村形成历程及机理研究较少。通过对河南省南阳市3个样本专业村121户专业农户的调查和村干部的深度访谈,采用统计分析和过程模拟方法,对专业村形成历程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专业村是在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在能人的带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发展历程服从"S"型曲线创新传播规律。其中,资源等地理环境因素起基础作用,初期接受者或能人在发展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