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地热流研究:近20年来的进展评述

来源 :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TA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回顾历届全球热流数据汇编,特别是梳理了最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全球热流数据汇编与解释、大陆和海洋热流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及地球热收支等方面进行了评述,以期为同行介绍全球热流研究的现状与相关进展,虽然基于实测热流数据和可行的数据外推原则,目前基本弄清了全球热流分布格局,获得了各代表性地质构造区的基本热流特征,但洋中脊的地下水循环及大洋热流理论模型中的参数选取等也存在分歧,在利用全球热流相关数据时,需明确上述问题。特别是,热流测点空间分布还严重不均,一些重要的地质构造区仍缺乏关键的热流数据。热流数据实测的基础性工作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只有构建基本的地热观测体系,才能更全面深入地揭示地球热流特征。
其他文献
煤矿采空区探测是矿产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物探方法探测采空区主要以地震勘探和电法勘探两种方法为主.对于2层或2层以上的煤采空区,目前很多方法只能有效地探测最顶层采空区.本文主要结合山西某地区多层采空区探测的工程实例,重点阐述多层采空区的TEM视电阻率异常特征、TEM方法的应用以及多层采空区识别等问题.该研究对于多层采空区的探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利用三维高密度反演软件将采集到的地电数据经过反演后,实现了地电数据的可视化,并且通过反演得到的二维图像与正交三维图像和对角三维图像这三幅图片的直观对比,可以得出正交三维的分辨率比二维的高,对角三维的分辨率比正交三维的高的结论,从而为对角三维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本文对频率域航空电磁勘探HCP(水平共面)系统二次磁场影响范围实分量(R-footprint)、虚分量(I-footprint)和幅值(A-footprint)进行求取,探究了影响因素—飞行高度、发射频率和介质电阻率对R-footprint,I-footprint 和A-footprint的作用,结果指出A-footprint随着飞行高度、发射频率和介质电阻率的变化趋势是介于R-footprint
空间跟踪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进了月球重力场模型的精度和空间分辨率。本文基于空间跟踪技术的三个阶段,即地面跟踪模式、高低跟踪模式和低低跟踪模式,详细介绍了各阶段的跟踪技术手段和典型的重力场模型。从不同探测器精密定轨、月球重力异常表面特征分布、以及内部结构研究等方面,对不同阶段获取的典型月球重力场模型的精度进行了评估。最后对月球重力场模型中尚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改进给出了相应的提议。
本文实现了基于交错网格有限差分(FD)离散的并行化海洋CSEM三维正演算法,能够模拟形态相对复杂的场源,包括任意方位的有限长直导线和弯曲导线发射源.该算法使用一次场/二次场方法,其中一次场的计算为一维正演问题,使用准解析法求解,并且只要在计算一次场时考虑复杂的场源形态便可以实现同样场源的三维正演.利用MPI 实现了分频率、分场源的并行化.通过理论模型验证了该程序的准确性以及并行计算的性能,并初步考
本文利用美国GRAIL探测器得到的660阶次月球重力场模型,结合美国月球轨道激光高度计LOLA获得的720阶月球地形模型,对虹湾-雨海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进行分析,尝试提取虹湾-雨海盆地下方的壳幔结构。综合分析,认为在虹湾-雨海相接地区,壳慢边界会有一个向虹湾方向的额外上隆,可能为月幔物质曾向此方向涌动造成。可能的解释有:其一,雨海盆地的形成可能接受了斜向撞击,不同区域月壳和月幔受力不同,影响撞
本文利用GRACE及地面时变重力监测三峡库区的蓄水变化,理论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蓄水引起的地表负荷响应主要集中在库区沿岸,并且与前人的模拟结果分布特征非常相近,当库区水位由145m蓄水至175 m时,最大负荷响应出现在库岸,重力变化可达约1.12×10-5m/s2;而每年两次(水位分别为145m与175m)观测的流动绝对重力(A10)以及连续重力CgPhone)经水文模型(GLDAW校正后的结果与预测
本文使用IGMAS软件对龙门山地区的壳幔密度结构进行了研究。龙门山是中国东西构造、地貌分界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两侧的岩石圈结构差异,是形成龙门山造山带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龙门山的构造演化起着持续影响。为了解龙门山两侧壳幔结构差异,本文使用EGM2008模型的重力异常数据,以最新的阿坝-遂宁人工源地震剖面速度模型为基础,得到了龙门山造山带中段及其邻区的精细地壳密度结构。密度结构显示松潘泪-孜地区和四川
本文利用GRACE RL05观测数据(2003-2009)采用MASCON方法同时考虑了不同的冰川均衡调整(GIA)模型对南极地区质量平衡做了研究,估算了南极地区的冰质量变化并给出了不确定性.由于全球变暖南极冰消融比较显著,利用ICE-4G+RF3L20, ICE-SG+RF3L20和W12a三个GIA模型进行改正后南极冰消融速率分别为-142Gt/yr、-129Gt/yr和-33Gt/yr,综合
海洋热流数据是海洋地球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为深入认识琼东南盆地的地热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首先利用数值模型分析了张裂型盆地主要地热参数的垂向变化特征;利用钻孔资料获得的44口钻孔的热流数据,结合海底热流数据,详细分析了琼东南盆地的热流分布特征;通过构造热演化数值分析,初步讨论了现今热流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