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从化地区不同生境食蚊鱼种群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来源 :第四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elie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蚊鱼是外来人侵物种,本文从繁殖群体的形体特征、卵巢发育与繁殖力等方面对广东从化地区溪流、池塘、农田3个不同生境的食蚊鱼种群展开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流动水体还是静水水体,食蚊鱼的繁殖期均为3-12月,繁殖群体中雌鱼占比明显高于雄鱼.池塘生境的雌鱼周年平均体长和体质量显著大于农田和溪流生境.农田生境中雌鱼的个体怀卵/仔鱼量(24.1±12.1粒)与体质量相对繁殖力(57.5±31.0粒/g)明显高于溪流生境(16.6±11.6粒,40.8±15.5粒/g)与池塘生境(18.9±16.3粒,35.7±19.1粒/g),但成熟卵子的卵径显著小于溪流和池塘生境.结果表明,在环境稳定的池塘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策略偏向具有k-对策的特性;在人为干扰较大的农田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策略偏向具有r-对策的特性.不同生境类型中食蚊鱼的繁殖特性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其栖息环境的稳定性和饵料生物的丰富度有关.
其他文献
海洋生物通常会有浮游性播迁时期(planktonic dispersal stages),例如无脊椎动物幼生(larvae)、鱼类、和藻类孢子。发育时期的幼生会在水层(water column)间成长、发展,并以不同距离漂流至各处,直到在新的栖地着床(settle),而此播迁时期的浮游阶段可能维持数分钟、数小时、数天、数个礼拜或甚至是数个月。从各种死亡威胁生存下来的播迁时期的幼生,通常会藉由水流、
会议
本文以江苏海域为中心,基于长周期的捕捞调查数据,以及相应时期和不同生活史阶段小黄鱼耳石微化学的研究结果,对小黄鱼的资源群体的动态和利用进行了综合分析,期望较为客观地整体把握该水域小黄鱼洄游的时空动态规律。基于耳石微化学所破译到的辐射沙脊群小黄鱼成鱼的生境履历为,孵化及初期生活史时处于高Sr值状态,对应于高盐度的生境;而随后的生长和发育阶段则会洄游至盐度有所降低的水环境中进行;部分个体的早期发育阶段
会议
本研究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眼在胚胎和早期仔鱼阶段的发生和形态变化过程,并分别对视网膜发育早期神经层、色素上皮层的厚度及眼发育后期视网膜的总厚度、晶状体短径、长径以及出膜4d仔鱼眼视网膜各层厚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胭脂鱼眼的发生始于神经胚时期的眼原基,眼原基膨大形成眼囊,眼囊经过分化、内陷和弯曲形成双层视杯,最终发育为视网膜;期间,视网膜色素细
花斑裸鲤(Gymncypris eckloni)对高原环境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本研究采用RT-PCT和RACE技术获得了血红蛋白α-珠蛋白(HbA)和β-珠蛋白(HbB)全长cDNA序列,以及肌红蛋白(Mb)编码序列.结果表明,花斑裸鲤HbA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657bp,其中5′-UTR长102 bp,3′-UTR长123 bp,ORF长432 bp,编码143个氨基酸;HbB基因cDNA序列
实验测定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从孵化出膜到50 dah(day after hatching)仔稚鱼期间的生长、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1dab仔鱼体内能检测到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仔鱼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在3 dah达到最小值0.158-0.01 mg/mL,随后逐渐上升.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碱性磷酸酶
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骨骼肌生长发育的负调控因子,下调MSTN的表达水平,将提高下游靶基因MyoD家族成员和肌肉肌酸激酶的转录水平,从而促进动物的生肌过程.本研究通过构建黄河裸裂尻鱼MSTN基因RNA干扰(RNAi)重组腺病毒载体1P3 (DSP MSTN 273+250+1737)和1P2(DSP MSTN 195+1
鲈鲤(Percocypris pingi pingi(Tchang))是广泛分布于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但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等造成其分布区和资源量锐减.作为保护和恢复鲈鲤野生资源的重要手段之一,人工增殖放流已经逐步展开.为了评估增殖放流的效果,需要标记放流个体,以便与野生个体区分.本研究采用荧光物质浸泡和热标记的方法标记鲈鲤早期鱼苗的耳石,探寻经济合理的大规模标记方案.荧光物质浸泡标记采用50、1
To explore the role of (aquaporin, AQP) in adaptation to the drought environment in yarkand hares (Lepus yarcandensis) By using H E staining methods for detecting the histological structure, by using
采用两种转食策略投喂初始体重为9.50±0.84 mg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仔鱼到其60dph(days post hatching),研究其对胭脂鱼仔稚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1)按转食起始点不同分为三组,分别是转食起始点为15 dph (W15)、20 dph(W20)和25 dph(W25)组,结果显示三个组的成活率均达80%以上,但差异不显著(P>0.05
已有研究显示主要栖息于静水区域的著名外来人侵物种食蚊鱼已入侵濒危动物唐鱼所生存的溪流下游生境,溪流生境由于具有寡营养高流速等特点,较强的生长适应能力对鱼类在溪流生境中生存显得特别重要.为探究在食物充足与受限制的条件下,食蚊鱼和唐鱼各自适应水流环境的机制以及这两种生态位极为相似的鱼类的生长适应特征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室内(25±1)℃、饱食和半饱食条件下研究了水流对食蚊鱼和唐鱼摄食、生长的影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