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文献看近200多年皮山县水系演变过程——兼论叶什勒库勒即唐代系馆河

来源 :中国国家图书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_Har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域图志》卷之十八木济、章固雅、萨纳珠、衮得里克、皮雅勒阿勒玛、阿克阿里克诸条都言及叶什勒库勒,该书《天山南路》图五标有源于萨纳珠塔克、归入阿克阿里克东的叶什勒库(勒淖尔)水系示意线条。《西域水道记》于上述示意图相当方位,标有伊斯库尔淖尔,应即叶什勒库勒淖尔。但已由原来一源分解为两源,且缺少相关文字说明。清末《皮山县图》和《新疆图志》在这个位置附近还标示和记述卡押坤海子。自此以后在相关著作中再没有叶什勒库勒淖尔的踪影,它已被深埋于塔克拉玛干沙海之中,今试就这一水系的解体过程,简要加以梳理,并就徐松以听杂阿布当唐代系馆河的观点,申述自己的看法。
其他文献
最近一个时期,谱牒的学术价值问题愈来愈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家谱是记载本宗族世系和事迹的历史图籍,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评价了谱牒的学术价值,介绍了谱碟的具体内容,并就明清谱碟的体例问题进行探讨。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对于朝鲜时期族谱的研究,已经80多年。如果以1945年的“光复”为界标,可以将朝鲜族谱的研究分为光复前与后两个时期,本文分别从光复前与光复后两个时期对朝鲜族谱研究进行综述。
本文试举一些实例来论述族谱文献中的家传史料,探索家传的历史渊源、文体形式与义例分类,同时也比较诸家对传记文体的论述与见解。借此浏览一下现有族谱中的家传史料内容,并与史家所撰的各种史书传记稍做一些认识比较,同时也希望从不同文体范例,进一步去了解族谱文献中的家传的史料价值。
家族文献是纂修家谱的基础,因为每个家族成员的事实,舍文献难以征信。有些家谱、家录、家乘名虽有异,实则类同。但一字之差,本意有着不同取向。“谱”与“乘”指向不同:家谱所强调的是家族世系中尊卑长幼的次序,“摆谱”一词即此遗意;家乘是指以文献征信家史,重在“当时行事”。从宋元至于明清,徽州家谱以文献和世系为核心,从始迁祖往下,注重家族纪实。从歙县吴氏《冲山家乘》内容来看,家族文献的编辑与族谱纂修相关联。
金门居民源自中原氏族,现约有百余姓,对族谱编修收藏极为重视,民间修谱的风气大盛于明代中叶,此乃当时社会的安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修谱环境。本文介绍了明清以来金门修谱概况,分析了金门现在修谱的危机与优势,并就金门族谱的发展进行展望。
家范,是父祖长辈对子孙后代的训示、教诫,是所有家庭或家族成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家范的名称种类繁多,较为常见的有家训、家规、家法、族规、族约、宗规、宗训等。无论从家范的名称还是其所针对的对象范围,我们都不难看出它是宗族或家族内部的组织、规则、程序,但在中国传统的“二元法律秩序”社会中,它的法律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法外之法”,或者说作为民间法的一种,家范所规定的内容以及执行程序都
姓氏是社会成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识别标志和符号,是区别这个或那个有着血缘关系(或其他联系)的家族的标志和符号。本文分析了湖南姓氏的来源,介绍了湖南的一些稀姓、少姓及“望”姓。
申伯是谢氏的始祖,史有明载且为广大谢姓人所公认,《元和姓纂》称:“谢氏,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本文从谢氏族谱辨析“始祖"的含义,并就谢氏世系单一性的原因进行分析。
《文史资料》是自1960年以来,由全国各级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征集、编辑和出版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集。其撰稿人绝大部分是民主人士、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阅历丰富的人士,他们从不同角度记述了自戊戌变法到新中国建立以来,近百年中自己所亲身经历或亲见、亲闻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其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华侨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其中人物传记资料在整个《文史资料》中占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张氏与大陆张氏一样,都是张挥的裔孙,犹如福建、广东张氏一样,也都是由太原尹城辗转迁徙而去的。太原尹城,就是大陆和台湾张氏的发祥地。据张氏族谱记载,台湾儒林张氏后裔都是从福建晋江迁徙过去的。本文通过查阅《儒林张氏联宗谱》等史料,证实了台湾与大陆张氏同根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