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波与R/S分析的汉江中下游流域降水时间序列研究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kfc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水是气候的基本要素,其变化趋势及年际变化特征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反映.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合理确定和预测地区降水量对防洪抗旱等工作尤为重要.汉江流域降水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已成为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地区之一,故该流域降水量的变化周期和趋势研究十分必要.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小波分析(wavelet analysis)为分析非线性的复杂水文水资源系统提供了可能,其具有时频多分辨率功能和数学意义上的严格突变点分析功能,可从多角度、多尺度揭示水文系统的变化规律.然而小波分析却在预测方面稍显逊色,不能满足全球变暖背景下预测降水量变化趋势的需求.而R/S分析法在识别时间序列长程相关(反相关)持续性(反持续性)方面具独特优势,可很好地解释降水量动态变化的内在规律及其分形特征,从而有效地预测其变化趋势.本文基于汉江中下游流域9个国家基准气象站46年的降水数据,综合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方法,对流域降水量周期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流域年均降水量存在5年左右的短周期和10~15年的中长周期;武汉、天门、钟祥等部分气象站可能存在40年左右的长周期尺度,需更长时间序列验证;从可确定周期看,武汉、房县、老河口、枣阳气象站以5年短周期为主周期,荆州、西峡、钟祥、天门和南阳以10~15年中长周期为主周期;R/S分析表明,汉江中下游流域降水序列总体上存在较明显的赫斯特现象,即降水量变化存在持续性,未来降水量延续历史上降水量变化趋势的可能性大.
其他文献
本文从微型断路器的作用、漏电断路器的工作原理出发,结合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跳闸情况,分析雷电天气时安装了电涌保护器的线路跳闸原因,以便更好地指导防雷实践工作。为了防止电涌保护器在雷电高压冲击时,产生的工频后续电流或泄露电流导致配电系统整体断电,所以在其前端串联断路保护装置以保证线路不间断供电。目前我县浪涌保护器前端断路器以微型断路器为主,但是有实验发现微型断路器的型号不同,其雷电流的分断能力也不同。
江淮流域是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夏季梅雨锋上的持续性降水过程更是导致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每年的汛期,气象部门都高度重视梅雨期间暴雨预报,及时发布暴丽预报信息,为减灾防灾做好各项气象服务.2010年7月10日-13日的连续暴雨过程,造成了市区严重内涝,交通受阻,农田大部分受淹,农作物受灾,水产养殖漫堤漫塘,禽舍进水,多处房屋倒塌、损坏,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不小的财产损失.因此,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
今年第9号强台风"梅花"于7月28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大约1000公里左右的洋面上生成,编号时其中心位置位于11.7.N,135.E,中心气压998hPa,最大风速18m/s."梅花"影响实况和前期预报出现了比较大的差异,原因在于其行径路线偏东和结构的不对称性.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台风"梅花"移动路径和结构进行分析,希望对以后预报此类台风及其
高塔、摩天楼及其它高建筑是地球上最容易受雷击的群体。由于此类建筑很容易产生强烈的向上先导,诱发雷暴云放电,自然也是受雷击次数最多的建筑群体,有些高塔全年可能会遭受几十次的雷击。同时,国内外专家常常通过高塔来捕获、测量自然雷电流,进而对雷电放电的物理机制进行研究。但是作为频繁遭受雷击的主要群体,高塔在遭受雷击时的暂态特性却很少受到关注,国内几乎没有相关的系统研究。
本文以川气东送扬子站为例,在调研全国加气行业近年雷灾受损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该项目的雷电环境特点。依照工作性质和业务类型将全国各个行业分类后统计得出1998-2009年全国二十八个行业遭受雷电灾害的情况后可以看出石油化工业雷灾数位居第五;把全国按照地域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等七大区域后统计这七大区域的加油加气站行业的雷灾数以及相应的经济损失情况后可以看出加油加气站行业就全国范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4省,每年6-7月份随着副热带高压北抬,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水汽的不断输送,在淮河流域常会形成一条明显的雨带,其维持时间长,降水相对集中,给淮河流域造成一定的水患,本文以淮河流域出现的一次大暴雨天气为例,阐述了发生本次大暴雨天气的原因,从天气分析的角度进行了技术总结。其次,从淮河流域两岸地形的特征及两岸地形地貌的特点,总结了成灾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防御涝灾的对策,为
在908专项获取的近海海洋综合调查数据与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在国家海洋局中国近海"数字海洋"统一标准框架下,笔者阐述了设计和实施浙江省海域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思路和关键技术。海域管理信息系统既是"数字海洋"八大业务系统之一,也是海域动态监视监测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根据"数字海洋"的总体实施方案,海域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依托于公共支撑软件框架,该软件框架采用中间件技术集成与开发海洋信息基础平台,为海
尺度和尺度转换是地理学和生态学中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粒度作为衡量尺度的一个基本指标,在刻画景观指数描述景观空间格局上的尺度变换行为方面的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基于FRAGSTATS软件及9个常用的景观指数,采用两种策略对景观指数的粒度变化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其中的两种策略包括,以一种高分辨率数据源为基础的空间重采样策略(简称RS策略)和多源、多分辨率数据源策略(MSMRD策略).本研究选择位于陕北黄
野外考察构建了一种开放、生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印证、检验和补充,其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是沟通地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地理考察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地位及实施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目前高中地理教学轻实践等主要问题;第三部分介绍野外考察对于地理教学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对学习主体视野开阔、认知能力、实践操作
从地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Ground-bas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GB-InSAR)的发展历程入手,介绍了GB-InSAR这一地球科学及环境监测的雷达遥感新技术.GB-InSAR是星载InSAR这一航天遥感技术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星载InSAR在对地观测应用中的局限性,并指出:尽管GB-InSAR和星载InSAR的基本物理原理相似,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