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虚构填补了什么--论道德虚构的价值与限度

来源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h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虚构的现实困境,引起学界诸多的争论,有必要对其价值和限度进行重新讨论.其注重道德学习直观化,抽象的道德要求表象化,和实践过程中道德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享用性,有效地契合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其受制于道德理念单一价值与社会价值多元、内在结构的差序性与道德主体间性关系、模式的理想性与现实道德遭遇的可能性之间存在的张力,道德虚构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模式有其自身适用的限度,同时,这也提示人们有必要站在方法论的高度重新审视道德虚构作为现代道德教育模式的应有价值.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是一种旨在如何使主体学会批判社会、省思自身存在状态、进行反思性选择与实践的社会学范式.“反思社会学”范式既蕴含着浓郁的道德趣味,也包含深刻的道德教育观点.主要包括:道德“惯习”的生成与培育是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符号暴力”的祛除与超越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文化资本”的开发与利用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资源.这些见解对人们思考道德教育的本质、策略,具有重要的价值参照作用.
学校直接德育目标过高和学校教育功利化,是长期并存于我国学校德育体系内部的两大传统.儒家道统、封建时代德育遗存、解放区德育传统从不同角度支撑着过高的直接德育目标.起于先秦的学校教育功利化却与直接德育产生极大内耗,造就了精致利己者.我国当代德育目标应该中和利己与利他,通过直接德育创新和学校教育的整体德性改善来全面确立道德教育的适宜高度.
首先将教师职业道德置于教育本质以及由此规定的教师职能之下,认为教师职业道德必须得到教育本质、教师职能的界定;然后根据教师职能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材的两对关系阐述了教师如何专业性表达职业道德,认为教师对学生身心规律、学习规律的尊重是师生关系中的基本师德,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深入阐述、道德性诠释体现了师德的专业品质.进而得出结论,教师的职业道德一定且只能体现在其职业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