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图片侵权问题探讨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qing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的普及给图片版权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困难,我国图片版权保护并未如文学作品版权保护一样受到应有的重视,侵权行为频发.图片侵权不仅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扰乱了图片市场秩序,不利于图片行业的整体发展.版权意识薄弱、图片市场管理疏松和维权困难是导致图片侵权行为的原因.提高公民版权意识、深化图片版权的法律保护层次、加速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版权保护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版权代理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以及构建方便合理的网络图片交易平台,是解决图片侵权行为的根本之策.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史记索隐》“(进)音进”,证明《史记·孝武本纪》中“而五帝独有俎豆醴进”的“进”,在《史记索隐》所据本中,本不作“进”,“进”为讹字;从不同角度,试图论证这个讹作“进”的原字是“薦”.
本文讨论新媒介背景下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研究对象主要是信息网络时代产生出来的新词语,以及借用现代汉语的原有词形表示出来的网络语境中的新义.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词语的形式丰富,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二是词义变化的方式、类型和修辞的关系.三是新词语对现代汉语原有的词汇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同音词的增加,同义词的增多.四是新词语的构词和造词分析.造词上以修辞格仿词和类推法、简缩法最为常
清朝,通俗小说的发展步入了新的阶段,由于政府在文化政策上的制定,使得越来越多的文人开始将精力投入到小说的创作中.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对这个时期的文人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清朝的一些文化政策和举措对文人小说发展演变的直接作用是前所未有的.科举考试推动文人创作小说;文字狱促使着文人创作内容的转变;图书编纂、小说禁毁更是打击着文人创作小说,在这种情况下兴起的考据学也诱发了文人创作才学小说.这些因
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作为中西戏剧中的熠熠明珠,均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梦幻与现实的相辅互生”是二者共同的核心主题,在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上存在诸多值得平行比较的共异性.论文从作品本身与戏剧艺术的有机结合、时空架构对社会现实的彰显、艺术加工和人物塑造的灵奇高妙比之激越夸张、文学语言上二者细腻精妙与鲜明生动的差异、藉由发掘美学奥秘的契机探寻现实与创作的有机平衡等五个角度对二部剧作
修辞是人类有目的的理智行为,修辞理性是修辞活动的基础.理性是西方修辞学的劝说基础,是修辞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西方修辞学讨论最多的命题.习惯上说,中国现代修辞学借用了西方修辞学的理论框架,但不知为何却忽视了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连修辞理性的核心——修辞式推理,直到1991年罗念生的《修辞学》中译本出来之前,都不知道有此一说.修辞式推理不管是对于修辞学理论、结构,还是改革、创新,都相当重要,不能不引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文化自信的口号被提出,民族意识和文化凝聚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国学热”也随之而来,“国学热”也随之而来,中国全社会掀起一股复兴国学的热潮,但其中存在着不分良莠,泥沙俱下的问题.国学以儒学为主流,而礼又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礼顺应人性而产生发展、因政治化和僵化衰落的过程可以看出当下“国学热”的问题,并为当下“国学热”中内容的筛选,传承方式的选择以及如何进行创新提供重要的参考.
朱墉,名墉,字鹿冈,讳堪城.生于崇祯元年(1628年),卒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朱墉系金陵(上元)青溪人人氏.自幼从其父朱应昌举家搬至金陵.朱墉终其一生都以金陵为中心,在金陵及其附近活动.其人生平可分幼学文武、两次应举、出游结友与归乡授徒四个阶段.研究朱墉的一生对其注解《尉缭子汇解》的目的与动机以及他的军事思想有重要价值.
格非说:没有现代传媒,就没有现代文学的繁荣.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现代文学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新媒体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传播与消费.而作为特殊创作群体的大学生,在面临新媒体语境带来的巨大机遇和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困境.本文希望借助新媒体语境的视角,积极分析和把握发大学生创作群体所涌现出来的新变化,例如新形象、新语言(表情语言)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
“迅速疾驶捷急快”“迟徐缓慢”这些词及其组合的词语形成汉语表达快慢概念的反义词语类聚.先秦“迅速疾”与“迟徐”为表达快慢反义类聚中的主导词,至汉代“疾”与“迟”成为通语.“快”与“慢”本义都属于心理概念域,由心理和行为状态隐喻隐射到速度域,宋代后渐成为快慢概念反义聚合中的主导常用词.表达速度概念的反义词语类聚的古今演变动因既有文白的兴替,又有雅俗的交融,从中也可略窥汉语由古至今文白此消彼长与雅俗相
随着“文化遗产日”的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宁夏口头文学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是在对宁夏民间文学进行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来重点介绍、分析其中民间文学的运用形式、特征及传承等问题.本论文分别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宁夏民间文学的保护与传承,丰富我国文化存在的多样性,是民间文学走向大众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