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施工机械是建筑施工中的必备工具。如何做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找到并妥善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
[关键词]:管理、安全、维修、保养、检查
中图分类号:S618文献标识码: A
一、解决当前建筑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在施工企业中,对机械设备管理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使其管理、使用、维修及保养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八点:
1.基层单位管理制度,尤其是机械设备的强制性保养制度不严。设备管理基础薄弱,忽视设备维修计划的落实和设备修理的质量。设备管理思路,故障技术分析还未与设备管理的变化相适应。机械设备管理涉及到使用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管理环节,相关的管理制度还未健全或不配套,相关部门配合不及时。
2.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建筑施工企业大都以施工总承包形式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的一线,这也是设备管理的颈瓶。
3.施工设备租赁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部门配合不够紧密、责权不明。目前建筑企业的施工设备主要来源是施工企业自有设备,施工人员自带设备,从租赁公司租来的设备。我国目前租赁市场中,各承租企业比较注重对大型设备的管理,租赁合同也将双方的责任义务划分的比较清楚。但对一些小型设备,就不那么重视了,由于这些设备小,使用频率高,周期短,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分属不同的企业。所以施工单位的有关人员在设备使用中主动维护、保养设备的动力明显不足,设备只要能将就着用就可以了。而租赁公司则认为:设备是你施工企业用,日常的维护当然该你负责,设备的管理存在盲区。
4.机械设备操作工和修理工的责任心、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通过对机械设备保管人员和值班人员的考核,发现基本常识和技术普遍较差。有的没掌握设备的基本结构性能和日常保养规范;不能判别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有的不按规范操作,不严格执行两班运转设备的交接制度;日常检查时工作责任心不强;小故障不报修,让设备带“病”运转,致设备性能下降,甚至恶化。修理工的技术和修理经验也普遍较差,检修时不按设备的工作原理来分析判断,而是盲目的拆卸更换配件,造成修理返工甚至扩大原有的故障,总之修理工的综合素质较差。
5.不少项目负责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考虑。只注重产值与效益的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进度,使设备经常超负荷工作,导致设备严重磨损老化,调运到新工程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维修费用,施工延误,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6.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但却忽视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每一个人。正因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进度,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和运转的费用,缩短了设备的寿命。
7.设备維修“滞后”,浪费严重。由于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设备维修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差,对设备的故障及劣质现象未能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修理,导致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8.机械设备“浪费维修”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个别维修人员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设备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主观随意地报废。更有甚者,不考虑其它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得过且过,只要设备能动就OK,结果只会事倍功半。
二、处理办法
1.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特种设备是与人身、财产安全、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承重和载人设备的统称。由于特种设备是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或他人的伤害以及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失。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检测,以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2.从源头抓起,严把采购关,建筑机械设备本身的质量是影响设备安全性能的关键;
3.想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应从维修和保养两方面考虑,如何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所以应建立施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时进行修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效率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建立、落实设备管理制度,设备使用标准化,给设备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加强设备统一管理,落实设备基础管理工作;健全设备管理机构,提高设备管理能力;要建立、建全机械设备管理、使用、监督的检查制度;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确保施工机械设备装卸和使用安全;落实机械设备更新换代工作,严格设备报废制度。
5.现场设备配置要科学合理,满足工程的需要,要根据工程进度适时组织设备进退场,提高设备利用率。要实行设备有偿使用制度,避免设备盲目进场而闲置的现象。
6.所有机械设备运行岗位应实行定人、定机、定岗,实行个人责任制。要严格执行上岗挂牌制度,实行交接班“四交”,“三查”制度。交生产任务和作业要求、交事故隐患及故障处理情况、交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交设备运行记录;查运行及保养情况、查设备运行记录是否准确完善、查工具是否齐全。
结束语:在建筑机械施工过程中,目前确实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关人员积极配合,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记录清晰,有人操作,有人监督,奖惩分明,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做到“预防为主”,就一定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机械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我们施工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樊江穗.加强施工设备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2年
杜芬.浅谈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甘肃科技纵横》.2005年
舒霞.浅谈如何延长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年
解明旭.浅谈建筑机械的维修管理.《机械管理开发》.2006年
[关键词]:管理、安全、维修、保养、检查
中图分类号:S618文献标识码: A
一、解决当前建筑机械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但由于在施工企业中,对机械设备管理普遍存在“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使其管理、使用、维修及保养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八点:
1.基层单位管理制度,尤其是机械设备的强制性保养制度不严。设备管理基础薄弱,忽视设备维修计划的落实和设备修理的质量。设备管理思路,故障技术分析还未与设备管理的变化相适应。机械设备管理涉及到使用单位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多个管理环节,相关的管理制度还未健全或不配套,相关部门配合不及时。
2.资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建筑施工企业大都以施工总承包形式出现,客观上退出了设备管理的一线,这也是设备管理的颈瓶。
3.施工设备租赁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部门配合不够紧密、责权不明。目前建筑企业的施工设备主要来源是施工企业自有设备,施工人员自带设备,从租赁公司租来的设备。我国目前租赁市场中,各承租企业比较注重对大型设备的管理,租赁合同也将双方的责任义务划分的比较清楚。但对一些小型设备,就不那么重视了,由于这些设备小,使用频率高,周期短,设备的所有权、使用权分属不同的企业。所以施工单位的有关人员在设备使用中主动维护、保养设备的动力明显不足,设备只要能将就着用就可以了。而租赁公司则认为:设备是你施工企业用,日常的维护当然该你负责,设备的管理存在盲区。
4.机械设备操作工和修理工的责任心、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通过对机械设备保管人员和值班人员的考核,发现基本常识和技术普遍较差。有的没掌握设备的基本结构性能和日常保养规范;不能判别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有的不按规范操作,不严格执行两班运转设备的交接制度;日常检查时工作责任心不强;小故障不报修,让设备带“病”运转,致设备性能下降,甚至恶化。修理工的技术和修理经验也普遍较差,检修时不按设备的工作原理来分析判断,而是盲目的拆卸更换配件,造成修理返工甚至扩大原有的故障,总之修理工的综合素质较差。
5.不少项目负责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没有从长远考虑。只注重产值与效益的挂钩,在设备管理使用上表现为“重用轻管”,为了赶进度,使设备经常超负荷工作,导致设备严重磨损老化,调运到新工程需花费大量的精力与维修费用,施工延误,固定资产无形流失。
6.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虽然都实行定人定机制度,但却忽视了定人保养制度。没有把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每一个人。正因如此,操作人员往往只是“包用不包修”,维修人员也是马虎应付了事,每当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操作人员与维修人员互相推卸责任。这样,不但影响了进度,质量,也增加了维修费用和运转的费用,缩短了设备的寿命。
7.设备維修“滞后”,浪费严重。由于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还未能有效地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设备维修往往局限于“事后维修”。“预防维修”意识差,对设备的故障及劣质现象未能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修理,导致人力物力财力不必要的浪费。
8.机械设备“浪费维修”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个别维修人员为了贪图方便,对一些仍有很大修复价值的设备不加以修复利用,任凭其主观随意地报废。更有甚者,不考虑其它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得过且过,只要设备能动就OK,结果只会事倍功半。
二、处理办法
1.做好特种设备的安全检测,特种设备是与人身、财产安全、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承重和载人设备的统称。由于特种设备是危险性较大的设备,易发生事故造成操作者或他人的伤害以及机械设备,公共设施等重大的财产损失。为保证其正常运行必须进行定期检测,以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
2.从源头抓起,严把采购关,建筑机械设备本身的质量是影响设备安全性能的关键;
3.想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应从维修和保养两方面考虑,如何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所以应建立施工机械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及时进行修理,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械效率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建立、落实设备管理制度,设备使用标准化,给设备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加强设备统一管理,落实设备基础管理工作;健全设备管理机构,提高设备管理能力;要建立、建全机械设备管理、使用、监督的检查制度;特殊工种必须持证上岗,确保施工机械设备装卸和使用安全;落实机械设备更新换代工作,严格设备报废制度。
5.现场设备配置要科学合理,满足工程的需要,要根据工程进度适时组织设备进退场,提高设备利用率。要实行设备有偿使用制度,避免设备盲目进场而闲置的现象。
6.所有机械设备运行岗位应实行定人、定机、定岗,实行个人责任制。要严格执行上岗挂牌制度,实行交接班“四交”,“三查”制度。交生产任务和作业要求、交事故隐患及故障处理情况、交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交设备运行记录;查运行及保养情况、查设备运行记录是否准确完善、查工具是否齐全。
结束语:在建筑机械施工过程中,目前确实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我们应该防患于未然。各级机械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及相关人员积极配合,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记录清晰,有人操作,有人监督,奖惩分明,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只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做到“预防为主”,就一定能够杜绝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的发生,保障机械设备安全、优质、高效地为我们施工生产服务。
参考文献:
樊江穗.加强施工设备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2年
杜芬.浅谈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甘肃科技纵横》.2005年
舒霞.浅谈如何延长工程机械的使用寿命.《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年
解明旭.浅谈建筑机械的维修管理.《机械管理开发》.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