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堰之道--都江堰绿色基础设施设计

来源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jiang_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要介绍了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及功能,用SWOT分析法对基地的优劣势及机遇、挑战进行了分析.以老子的"道"的理论为出发点,以景观安全格局为指导,对基地进行了概念设计,形成了天道、水道及路道等一系列源于城市但又服务于生态的绿色基础设施.
其他文献
本文简要概述了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含义,阐明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理念,提出保护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规划、准则和途径,并对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给出了应对的策略.
遗产保护应当能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地区经济的科学发展,而不是阻碍其发展.这需要保护不能孤立、片面地进行,而是要综合考虑各个利益相关方,在尽可能满足各方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保护活动,自然文化遗产是人类一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如果能在制定遗产保护规划的时候对多方利益进行协调考虑,促使其共同参与进来,利用社会的力量进行遗产保护,必将对自然文化遗产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以南京秦淮河为案例,引入线性景观的研究理念,挖掘其地域特点,对秦淮河滨水风光带进行景观改造.如何传承历史,使这样一条母亲河生生不息,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利用秦淮河独有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不仅要塑造一条具有公共性、开放性、多样性的带状城市景观空间,而且向人们展示了一条源远流长、历尽世事沧桑的母亲河,它不仅是南京市民的亲水休闲场所,更向南京市民和外来游客娓娓述说南京的悠悠历史古韵.
世博会绿地在世博会间和会后具有不同的用地性质及功能要求,因此,有效解决世博会绿地会间和会后的功能转换,对世博会绿地的后续利用至关重要.本文以上海世博会绿地为例,从世博会绿地系统规划、世博会具体绿地规划与世博会绿地详细设计三个层面阐述实现世博会绿地会间和会后功能转换的途径,以实现世博会绿地的可持续利用.
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对再生水灌溉3个生长周期后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处理的土壤全盐量、水溶性钠和氯化物均出现了高于自来水灌溉的趋势;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和有机质的含量均有所增加;再生水灌溉对土壤pH值未见有明显影响,再生水灌溉的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含量与自来水灌溉相比,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再生水应用于园林绿化灌溉是可行的.
地方性是指旅游目的地自身独特的地方特性,由自然地理风貌、历史文化遗存、民族民俗风情组成.随着休闲旅游成为国内新的消费热点,风景旅游区旅游产品开发如何立足地方性,突出特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百里钱塘地方性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炼地方性,确定创意主题—深化主题,创意构思地方性旅游产品—塑造地方性,落实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具体对地方性价值挖掘,主题定位思路,产品构思技巧,地
本文以杭州凤凰山路景观设计为例,对平衡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的三种途径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是相关历史信息全面考证、理性对待的思想方法;其次是多部门合作,多专业攻关的工作方法;最后是保护设计与现代需要功能上和谐统一的结合方法,提出了视觉景观要求和城市交通、经济、旅游、环保等现实需要科学结合的操作技术.
本文以天坛外坛保护设计为例,以人居环境学理论哲学思想为出发点,从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浅析了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整体效益的关系,以及在当前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从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协作性以及如何在当下改进工作方法,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探讨了当下保护的方法和策略应如何调整的问题.
山水园林思想作为中国风景园林文化的独特内涵,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演进的内在动力.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中对于环境品质营造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这一思想正显示出对于城市绿地建设巨大指导意义.在上海世博公园建设中,力求将传统的中国园林文化与蓬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有机会融合,重点做活"水"的文章,以"蓝"、"绿"交融的世博景观亮点彰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为此,该规划设计中从"山水特征"入手,在水系
本文首先用辩证的观点看“灾害”,风景资源“成也地质运动,毁也地质运动”;越独特的风景资源恢复起来就越难等,其次用动态的观点看“重建规划”,重建规划要注重地震灾后新型自然和人文遗迹的挖掘和利用;要留足弹性;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等,然后用积极的观点看“旅游”,龙门山的农民主要靠旅游吃饭;灾后风景区的优势仍然存在等,指出灾后的风景旅游目标与对策,农民意愿和风景区发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