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和暴雨的发生、发展

来源 :第五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创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y_8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从含摩擦耗散与凝结潜热的,平面Boussinesq近似下的非线性扰动方程组出发,推出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判据,并利用2006年6月30日00时-7月1日12时(世界时)江苏宝应地区的大暴雨过程作了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分析。结果表明:(1)相对干空气而言饱和湿空气情况下,当中尺度大气层结不稳定时,亚临界对称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即使中尺度大气层结稳定,亚临界对称不稳定也容易发生。(2)个例分析表明,整层大气平均风垂直切变矢量转为西南偏西风后其南风分量随时间增大到最大值对暴雨的发生有提前5-4小时的指示意义。(3)暴雨发生前2-1小时,出现中尺度非线性亚临界湿对称不稳定,激发暴雨发生,并对大暴雨的发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其他文献
使用上海1873—2006年共134年冬季气温资料和1961—2004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上海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成因。结果表明:百余年来,上海冬季气温有3次明显的增温过程和2次降温过程,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增温趋势,其中1970年代以来增温幅度最大.上海冬季气温具有2年、40年和80年的变化周期,在1980年代中期,冬季气温发生增暖突变.过去134年间,上海冬季平均日数显著
利用长江三角洲国家基本/基准站历史气候数据,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主要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59~200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都显著减少,而降水量和0cm地温变化趋势不显著。蒸发量在1959~2001年期间显著减少。在1980年后,气温加速升高,相对湿度加速减少,0cm地温显著升高。风速、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则在1991年以后变化趋势都不显著。总云量
本文选用华东地区157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5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华东地区夏季最高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以北夏季最高气温分布受地形影响显著,沿华北平原有一条“暖舌”存在,具有良好的空间一致性,主要受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最低气温则表现出更多局地变化的特征;华东夏季最高、最低气温分布形态较为类似,有“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向型”两种,1980年是
本文利用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近56a来华东地区降水、气温变化以及ENSO的变化,结果表明,华东地区的降水、温度、海温(△SST)以及南方涛动指数(△SOI)的月距平序列中都存在多时间层次结构,并且各时间尺度周期分量的强度是不同的。同时又采用交叉小波变换方法,分别分析研究了△R、△T与△SST、△SOI相关关系,发现华东地区降水与ENSO在准2-4a周期变化上呈正相关关系,在年代际和8a以
利用中国160站1960~2002年逐月平均温度资料和ECMWF的40年逐月温度场、风场及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合成分析,并计算了E-P通量及其散度,研究了北半球高层环流异常与我国冬季地面气温变化的联系。还根据研究结果挑选预报因子建立了我国冬季地面气温变化的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平流层中高纬度环流、气温的异常与我国西北、黄河、江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冬季地面气温的联系十分密切。最
利用WRF模式,对一典型超单风暴进行集合预报试验,探讨风暴尺度系统中扰动误差增长和传播的动力机制。分析了扰动误差与湿对流系统的关系以及系统非线性作用和背景场的影响:讨论了导致误差传播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误差的增长、空间分布和风暴的强度、主要活动区域关系显著,即湿对流过程(不稳定性)是对流系统误差增长和传播的必要条件。背景场风切变和不稳定度影响了风暴的发展强度和非线性作用,进而影响了饱和误差值和误
本文应用WRF模式模拟了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的热岛效应。根据近年杭州湾地区的地面遥感图像,确定城市下垫面的范围,以及相应的GIS数据,确定若干年前的城市范围,模拟得到月平均气候资料,部分参数将白天与黑夜区分开来以研究城市群扩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群扩张后,气温在城市区域有比较明显的高值区,风场在城市区域的变化,不论风力和风向都比较大,而降水模拟的结果不是非常令人满意。
本文利用1951-2008年江苏省气象观测资料, 统计分析江苏省暴雪天气年代际变化、时空分布规律及天气气候特征。分析2008年暴雪天气过程的中高纬度环流特征和热带对流活动。探讨拉尼娜事件对暴雪天气的影响。对历史上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江苏省的暴雪主要发生在11月至次年3月,其中2月发生的暴雪最多。1961年-2008年中有9年没有出现暴雪,60年代无暴雪出现的年份有5年。出现暴雪站日最多
应用南京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南京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及其与区域气候变暖的可能联系,得到了如下结论:(1)近60年来南京的低温、大风、雷暴和大雾事件存在下降趋势,灰霾事件明显增多。(2)高温、暴雨、大风、雾、霾存在较强年际变化但不具备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低温、闷热和雷暴事件的年际变化较小并且存在一定的年代际和年际的周期变化。(3)南京年均气温和高温、闷热、低温、大风、灰霾等极端事件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这
本文对连云港市1952-2001年,共50年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出连云港秋季连阴雨天气有如下气候特征:1、平均连阴雨过程次数2.5次,过程总长度13.2天,过程总降水量94.9毫米。2、连阴雨过程的三个指标(过程次数、过程总长度、过程总降水量)有很好的趋同性(变化很相似)。3、连阴雨过程有8年左右的变化周期。4、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前连阴雨过程较多,之后有较明显的递减趋势,与气候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