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的关系:社会体格焦虑的中介作用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y1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体自尊是个体生活满意感以及主观幸福的有效预测变量,并且可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来提高(张力为,2005)。但是,关于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更多的基于体育锻炼心理效应的视角,即体育锻炼是否可以提高身体自尊,而缺乏身体锻炼提高身体自尊机制的探究。最近的研究发现,身体自我与社会体格焦虑的关系较密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还会使身体更加健美,从而缓解社会体格焦虑(Woodman & Steer,2011),社会体格焦虑的缓解也会对提升身体自尊起到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采用经典的线索-靶子实验范式与Go/NoGo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不同注意类型运动员与普通大学生的返回抑制能力及线索有效性对不同人群返回抑制能力的影响.实验为3×2的混合设计,组间变量为实验参与者组别(篮球运动员vs.田径运动员vs.普通大学生,共52人),组内变量为线索有效性(有效线索vs.无效线索).
语言交流是人类个体间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理解交流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在个体社会认知发展中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指出,12月龄婴儿能够理解语音交流中存在信息传递。然而多角色交流场景中其他个体的存在对这一理解的影响尚不明确。
本研究基于群体身份认同视角,分别在微观个体和中观群体两个研究层次上探讨了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的特点。在微观层次下,基于实验室情境探讨了流动儿童群体身份认同对其助人行为的影响。
会议
当今的时代既是传媒渗透的活跃时代,又是司法作用越发强化的时代。媒体监督视野下的司法审判在保证司法公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媒体审判"等负面问题。因此,本研究探讨我国背景下媒体审判影响司法审判的途径,并提出在媒体监督视野下保证司法公正的对策,为避免媒体审判的消极影响、维护司法公正提供理论资料。
亲人亡故,尤其丧失父母,增加儿童健康成长的风险。但是儿童的不良发展并非丧亲本身造成的,更多受到健在养育者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从性别、丧亲态度、哀伤反应、应对方式、心理健康水平、亲子关系等因素对丧亲家庭健在养育者对儿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日常生活中,侵害无处不在,从人际交往冲突、家庭暴力、犯罪,到宗教分歧,民族、种族仇恨的蔓延。其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校园枪击事件不绝于耳,灭门惨案时有发生,帮派械斗,家族世代报复,宗教对峙,种族歧视、杀戮,甚至爆发战争。在受到侵害后,如何回应,才能有效减少再次侵害?报复、惩罚、沉默还是宽恕才是最佳策略?有效的策略选择,可以使对方不再侵犯,甚至化解纠纷,修复关系,和平共存;错误的策略选择,可能使矛盾不
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探讨儿童8岁到10岁、10岁到12岁成长过程中,可信度的发展特点,以及可信度的发展对儿童社会适应发展的影响.选取119名8岁(平均年龄8.14±0.37岁)、129名10岁(平均年龄10.17±0.54岁)小学儿童为被试,对其可信度和社会适应进行间隔2年的追踪测查.
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弱势儿童群体。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情绪适应问题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已有研究表明,歧视知觉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情绪适应的重要危险因素(苏志强,张大均,邵景进,2015)。
学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展至今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上海乃至全国都享有很高知名度。自88年起我校率先开展小学心理辅导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始终将发展性心理辅导理念全面贯穿、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