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Hf isotopic constraints on the petrogenesis of Cretaceous m

来源 :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ehu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全球碳的循环.大量的碳以碳酸岩的形式存在于洋底沉积物中,并通过深俯冲再循环到地幔,因此俯冲再循环是控制着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本次采用热电离质谱(TIMS)和双稀释剂法完成样品的钙同位素分析研究测量了12个采自南安地列斯岛弧的Kick’em Jenny海底岛弧火山岩的钙同位素,结果在外部精度范围内一致,USGS标样结果与国外实验室在误差范围内一致。1
苗儿山地区是中南地区重要的铀资源基地.区内苗儿山复式岩体产有苗儿山铀矿田,与铀矿床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Sr-Nd同位素测试详细分析了产轴岩体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豆乍山岩体显示为高(87Sr/86Sr)i和低εNd(t)的特点,与华南S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一致,也与南岭地区的强过铝花岗岩类似,表明这些花岗岩应是较老的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豆乍山强过铝质花岗岩形成时间在206±1Ma,时间上处
大汉山岩体是汉南杂岩西南部一个典型的基性侵入体,地质填图认为大汉山基性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麻窝子组和上两组中。本文通过对大汉山其他部位露出的辉长岩进行详细分析,蚀变辉长岩由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分析其化学组成发现含有大量蚀变矿物,Zr/Y图解判别表明角闪苏长辉长岩具有拉斑玄武岩特征。对岩体不同部位采集的四个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加权平均年龄782.7±6.9Ma,779.
富铝尖晶石只在橄榄岩中占1-2%,但蛇纹石化过程中尖晶石的蚀变可以很好的指示温度.本研究通过水热和活塞圆筒实验探讨蛇纹石化过程中尖晶石的蚀变.低温时(常温~300℃),尖晶石的边部有溶蚀和再结晶,而大部分的尖晶石未发生蚀变.未蚀变的尖晶石和实验前的尖晶石成分一样.蚀变边的背散射图像比尖晶石要亮.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蚀变边的Al2O3、MgO降低而Cr2O3升高,FeO几乎没有变化.激光拉曼分析表明,
显微红外填图技术突破了传统红外光谱分析及跳跃式选点测试难以精确、完整、连续表达钻石不同生长阶段杂质元素特点的限制,在钻石杂质元素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它能提供有关钻石生长历史、成因环境、产地来源判别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本文采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面扫描技术对津巴布韦马兰吉砂矿的18片钻石切片进行原位、连续的测点,以分析其红外光谱特征,厘定钻石样品的确切类型,并对其中生长历史代表
本文通过对浙西北、江绍断裂带及其两侧和浙闽沿海等地晚中生代火成岩地质地球化学及其成因等对比研究,认为浙江省及邻区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至少可以分为三期,认为第一期花岗质岩石和早期辉绿岩侵位于早白垩世早期华南岩石圈伸展背景下,随着拉张的持续,有广泛的晚期辉绿岩脉的侵位;结合浙皖赣地区123~129Ma时期出现的A 型花岗岩也形成于陆内伸展环境,指示了从145Ma以前的活动大陆边缘向145Ma以后陆内岩石
西南三江地区属全球新生代侵入岩最发育的地域之一。本文报道国从格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的构造环境,为进一步研究藏东新生代岩浆活动提供基础资料.经采样测年、岩石地球化学和形成的构造环境分析,结果表明:(1)藏东类乌齐地区存在古近纪花岗岩,国从格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K-Ar同位素年龄为31.2和30.6Ma,时代为渐新世。(2)国从格岩体具有高碱、低Ti的特征,岩石系列为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
世界上大多数斑岩铜矿为氧化性斑岩铜矿,含矿岩浆为富水的高氧逸度岩浆,这是由于亲铜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所致.一些斑岩铜金矿床具有还原性特点,本文通过对包古图斑岩铜矿的研究研究,详细分析了其特点,发现含矿岩浆侵位之后发生了围岩混染作用,对包古图地区进行了区域地质剖面测量和研究,发现了包古图组发育含碳质岩石,包括含碳质泥质凝灰岩和含海绵骨针的碳质泥质硅质岩等。围岩的混染作用导致碳质等还原物质混入以及还原性
超钾质火山岩以其独特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报道了小古里河超钾质-基性、超基性火山岩Re-Os同位素及铂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前期岩石学、矿物学、主微量元素、Sr-Nd-Pb-Hf同位素工作和本次Re-Os同位素及PGE元素工作,初步认为本区钾质-超钾质火山岩源区为交代富集的古老岩石圈地幔。同时,交代富集事件应该是多阶段的,至少可以分为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