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美学的缺失与中国当前的精神危机

来源 :中华美学学会,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3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美学最缺少什么?有学者提出,当前中国美学最缺少信仰,需要补上"信仰的维度",他认为"神性缺席所导致的心灵困厄,正是美学之为美学的不治之症。"①的确,神性、信仰也许是我们当代美学缺少的一个维度,但是与其说缺少的是信仰,不如说我们首先缺少的是情感。因为信仰毕竟更加抽象与虚无,更加形而上,离我们一般人似乎更远,而情感则好像离我们更近,更加真实而具体,我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情感在美学中更基础、更直接,但我们却最缺乏情感。情感都没有,更何谈信仰。当代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其实在用各种方式批判着、摧毁着真正的情感,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种真正的情感美学。本来美学在人的精神滋养中,最能提供的就是情感,但我们的美学理论价值谱系中却偏偏最缺乏情感。情感美学的缺失是我们精神危机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当前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动因。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有机整体主义宇宙观,为中华传统美学和艺术提供了哲学基础,使中华古典美学与传统艺术形成了一个核心的观念与精神.这就是美学与艺术中与整个中华古典文化一脉相承的"通"或"大通"的观念与精神.中华古典美学与传统艺术中所谓的"通"或"大通",表现在很多不同的思维层面与文化的维度,是一个全局性、整体性的观念与精神,而不是局限于某些个别领域的观念,在整个中华美学与艺术的发展进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
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能够深刻传达中华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趣味.从一定意义上说,理解了中国艺术精神,也便体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因此,中国艺术精神研究是一个重要命题,而象征物则是研究中国艺术精神的有效渠道.从大处而言,这是理解中国艺术精神,进而把握整个中华文化的有效渠道和鲜活媒介;往小处看,它又是个体情趣和审美趣味的直接体现.因此,对于象征物的捕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
中国美学认为,人应该本真的、诗意化生存,要"归朴"、"反身"、"由己",还原到原初真我,也即所谓原初"仁"、"诚"之心性."仁""诚"为"人"天然纯然、本然自然的心性,为"人"之真我所在,为"人"朴素的原初生命域,只有回归自然本性,以敞亮原初纯粹自在的本真之心,同乎自然、无为无造、悠然陶然,才能于审美活动中即境缘发,即景起兴,触目道成,以达成率真率性、自然本然的生命域,获得生命感悟.这种审美意识显
"和"是中华美学的哲学基础,也是中国艺术境界论的核心范畴.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和"追求平衡、秩序、安定和规范,然而,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打破和谐、悖离常规往往是常态,"和"反而成为"非常态"的存在,"不和"反而构成了艺术发展的动力."中和"艺术创作原则的确立,一方面促进了中国艺术的精神觉醒,但同时也构成了艺术创新的障碍.经过现代诠释和合理改造的"和合"之美,可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现代转型的重要资源.
20世纪以来,中国新石器时代器物考古的进展,打破了传统国史"民族出于一元"、"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为认识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更趋多元的向度.但是,这种早期文明的多元性,并不能掩盖其文化、政治逐渐走向一体的事实.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史前文明多元性的判定,主要依据当时陶器器型所显现的地区差异.与此比较,青铜铸造技术的出现,一方面接续了陶器,另一方面则以其跨区域的生产模式,将广大的国家疆域连缀成了一个整体
朱谦之在美学上的成就与建树与其哲学观息息相关,其中最为典型与集中的体现就是他在"无元哲学"中的"直觉"思想、"唯情论"哲学中的"真情之流"思想都为其美育思想提供了最为原初的、最为根本的视野与基点,尤其是朱谦之对"直觉"之中"进化"、"创化"、"理想性"等意义与价值的强调,以及在"真情之流"中对周易哲学时间性思想的卓越分析,使得"兴发"、"涌现"、"绵延"等标示时间特性的术语与概念成为分析与把握美育
传统上对"诗可以群"多从功能论视角进行立论,凸显了诗的政治、道德内涵及其审美教育功能.而从存在论的视野看,"诗可以群"可以理解为对先秦礼乐生活的概括,在礼乐生活中生成了古典交往论的美学观念.从礼乐生活这一传统发展到后世的诗歌生活,成为"诗可以群"新的形态,表现为"嘉会寄诗"、"文学友会"等观念.在丰富诗歌交往活动和大量的交往应酬诗歌中,始终贯穿着礼乐文化精神.
众所周知,中西方绘画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上.由于题材上文化需求的差异和绘画介质的结构不同,中国画中的线性透视法的发展与西方完全不同.事实上,如潘诺夫斯基所说,透视不仅仅是一种再现视觉现实的方法,而且是代表着更大文化差异的象征形式.透视是西方油画不言自明的基础,潘诺夫斯基称其为西方文明的象征,"构成形式的意愿"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种图式的表达,这种图式将社会、认知、心理以及既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美学史乃至人类文化史上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所概括的是一种新的美学结构体系和新的审美文化观念.它的产生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历史地和逻辑地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本观念及其文化结构体系发展到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形态.
今年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莎士比亚研究和"莎剧"的演出是世界文学艺术的奇观,是目前世界上最显赫的文化现象之一。但汤显祖研究和"临川四梦"的演出却不尽如人意,这其中关键的问题是中国目前尚还缺乏自觉建构对外传播能代表中华美学精神的文化精品意识。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产生了以汤显祖、梅兰芳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人,也累积下来数之不尽的伟大文艺作品。这就需要有自觉的国家形态的中华美学精神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