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石羊河流域武威市生态环境建设途径

来源 :2007年甘肃省科协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yuguo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威市石羊河流域“云树苍茫迷客路,流水声中到古浪”已成为历史.武威盆地有名的12大湖泊湿地消失殆尽.民勤北部荒漠区风蚀现象严重,造成部分植被枯死,沙丘活化,沙漠南侵,每年以8~20m的速度向绿洲推进.为此提出治理途径:在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有计划的恢复自然生态植被.中游绿洲区,应用水土保持径流调控理论,实行综合治理,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效益.加强移民工作,减轻山区和沙漠沿线人口的负荷和压力,为生态环境自然恢复创造条件.
其他文献
石羊河流域已成为生态环境破坏最严重的区域,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石羊河流域症结的根本出路.本文就从石羊河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入手,分析建设节水型流域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提出只有通过真正意义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才能很好地解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过度紧缺的问题,对全流域生态的恢复提供一条治理途径.
通过对石羊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在地下水均衡原理的基础上,用系统分析法分析了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规律,提出了水资源转化模型和水位变化模型,经计算值和实测值对比,相对误差较小,符合模型设计要求,为今后变化环境条件下水资源变化趋势的预报和经济发展条件下工农业生产用水预测提供依据.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用水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极其恶化,自然灾害特别是沙尘暴频繁发生;但同时该地区又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用水浪费现象,水资源利用效率及效益低下,因此大力推行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将成为石羊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借鉴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验,提出了在石羊河流域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本内容、效果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
通过统计石羊河各条河流出山口的流量,认为石羊河天然径流量基本上稳定,并没有减少.石羊河蔡旗水文站年径流量从5亿m3下降到1亿m3左右,水量减少了3~4亿m3,水量减少的原因是上中游消耗过大.流域内人口、耕地比20世纪50年代翻了一番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降到了500多立方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当前石羊河流域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7.1%,在相同产值的条件下,农业用水量是工业用水量的45.9倍.石
石羊河流域属资源性缺水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导致中下游地区大量起采地下水,造成水位持续下降,水质不断恶化,植被大面积死亡,风沙危害日趋严重.流域内人口众多,水资源承载能力低,严重制约了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石羊河流域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必须要坚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路子.加快综合治理步伐,强化节水措施,同时,在不放松外流域调水的情况下,加强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建设,全面建设小
石羊河流域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体环境恶化、植被衰败死亡、土地荒漠化严重、下游绿洲萎缩”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其主导原因是水资源量匮乏,根本原因是管理效能低下,主要治理对策包括“科学规划,系统协调;强化法制,规范管理;开源节流,高效利用”.
石羊河流域是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中人口最多、经济较为发达、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较为突出、生态环境恶化最为严重,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性最强的区域.本文通过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为基础,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利用现状,在目前流域内水生态环境对人口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严重影响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对流域内祁连山林缘区和民勤北部湖区的生态移民实施方略进行了探
本文就综合治理石洋河流域生态危机的思路进行了研究.指出:(1)用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均耕地面积阈值和最佳防护效益森林覆盖率理论确定的耕地面积和配套的防护林体系是科学的和符合实际的. (2)用生物群落类、湿地类及流域经济社会类3大用水阈值组成的生态用水阈值进行水资源配置或调控是有效的.调控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人口的环境容量这个关键,用人口环境容量调控和耦合生产及经济规模基础上,通过调控流域内可利用水资源承
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构成了统一的陆地水循环系统.地表水和地下水只因存在的空间不同而有所区别,它们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相互依存和转化关系,石羊河流域的地下水具有更强的资源调蓄功能和生态滋养功能,流域地下含水层是十分理想的天然地下水库.地表水要根椐平水年的资源量计划利用,不能根据来水的多少“吃光喝尽”,丰水年超出平水年的水量应回灌存贮于地下水库中.应建立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在流域内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的
石羊河流域武威区域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经济社会和生态用水失衡,造成水资源危机、地下水严重超采、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必须采取建设节水型社会体系、推行水权水市场机制、封井压田以压缩用水规模和综合治理等强化措施,达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地下水的采补平衡和用水节水平衡目标,以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