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guoxiandin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椎基底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术后ISR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2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椎基底动脉狭窄的55例患者,对其椎基底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及术后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CDI)、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随访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对脑缺血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本药品今后的进一步开发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8~12周龄的SD雄性大鼠75只,随机分成3组,即为假手术组(Sham组)、阴性对照组(NS组)、干预组(CIT组),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
会议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PIS)的危险因素;研究阿司匹林抵抗(AR)与PIS的关系.方法:①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6月到2012年10月住院的11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发病72小时之内入院,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其中进展组48例,非进展组68例.
会议
目的:了解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社区人群脑血管疾病(CVD)的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KAB)的现状,为以后社区脑血管病的健康教育及防治工作提供指导.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采用横断面调查,利用根据慢性病危险因素阶梯式监测(STEPS)问卷修订的调查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及Kish Grid表法,对广州市海珠区凤阳街社区18-65岁人群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进行抽样调查.
会议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血管内支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分析我院2009年01月~2012年8月中61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并对其中106例血管内支架术进行综合评价.
会议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尤瑞克林静脉滴注治疗急性脑干梗死120例,用脑卒中评分(NIHSS)量表评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临床总有效率等指标,分析其与同期未应用尤瑞克林治疗的对照组之间临床疗效的差异.
会议
患者男性,66岁,因"头晕、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无力3天"于2013-2-2 21:14入院.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言语不清,说话减少,与人交流少,同时伴有右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伴有头晕、右手持物不稳.既往有"糖尿病"病史4-5年,口服达美康1#,bidac.平时未监测血糖.吸烟40余年,平均1.5包/天,少量饮酒.入院查体:T36.5℃,P80次/分,R18次/分,BP右侧140/81mm
会议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8月-2013年2月我科住院的120例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68例,女性52例,平均年龄62.2±8.7岁.诊断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所有病例均为发病24小时内入院患者,且均经头颅MRI证实诊断.
会议
目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早期疗效与脑血管再通及再灌注关系研究.方法:回顾分析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患者溶栓后24小时多模核磁(包括DWI、PWI、MRA及FLAIR)影像扫描,溶栓后早期有效定义为24小时NIHSS评分下降>3分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完全消失,并据此将患者分为溶栓后早期有效和无效组.3个月预后良好定义为mRS<2分.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比较两组各临床数据的差异.
会议
目的:2011年中国学者在经典TOAST分型基础上提出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本研究旨在比较CISS与TOAST两种分型方法在研究者内的诊断一致性.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1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04例.入院第3天分别按照CISS、TOAST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具体病因亚型.其中CISS亚型包括5种:大动脉粥样硬化(LAA)、心源性卒中(CS)、穿支动
会议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新发急性脑梗死(ACI)发生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的防治效果,探讨其在干预早期认知功能损害方面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对72例新入院的新发ACI患者(<7d)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认知量表(MoCA)评分,其中合并MCI患者40例,认知评定正常组32例.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