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的大力推广下,我国大众健身文化愈演俞烈,走进健身房参加锻炼成为人们余暇时间的休闲行为。最早的"健身房"诞生于古希腊城邦之中,而现代意义上的健身房如何演变成一个供以大众进行身体锻炼、娱乐、精神交往的公共空间?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健身房这一空间场所在不同历史大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名称,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围绕着健身房产生的健身房文化在各个层次均有异同,围绕着健身房这一特定的空间产生的内容值得深究,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等方法,以西方历史阶段为主线,阐述各个时期的健身房的历史背景、空间特征、锻炼方式、运动器械及文化衍生,探讨健身房的演变过程,为中国特色健身房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思路。健身文化现如今已经是影响全球的的风潮,据记载最早的健身房雏形诞生于西方古希腊时期,是重要的社交和锻炼场所。古希腊城邦是一个以公民权概念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公民集团,城邦制度的建立使得各个城邦具备了独立性,在各种政治、军事等体制逐渐制度化的同时,城邦共同意识的建立也至关重要,为了促进共同意识的形成,一方面城邦加强公民教育促进了体育教育的兴盛,体育教育与文法、音乐共同构成古希腊传统教育的三大部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公民强身健体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意义。苏格拉底指出健康的体魄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力与美的展示,而且在城邦危难之时,公民可以有效抵御敌人入侵。柏拉图指出,应加强公民体育教育,从儿童时期就进行适度的体育训练,妇女也要进行体育锻炼。公民只有练就强健的体魄,才能有效地保护城邦。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在传统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这样的社会主流身体观影响下,健身锻炼成为了全民"信仰"。当时的人们推崇身心结合,认为美好强健的身体和智慧是同样重要的,进行身体锻炼被视为是与混迹市井相区别的高尚的行为。伴随着古希腊黄金时代的落幕和宗教主义的兴盛,在宗教传播"身体罪恶论"的思想桎梏的中世纪时期,健身房文化消弭殆尽,与之相关的健身房也随之消失在大众视野之中。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打破了思想桎梏,"以人为本"和"回归自然"的思潮萌芽,健身文化开始复苏,以军事训练为主的集体健身行为和操练场地出现,以学校体育教育为主的体能训练和学校健身场被开发出来;工业革命后劳动力得到极大解放,身体锻炼与劳作区分开来,先进的健身器械被发明出来,健身房文化愈演愈烈。时过境迁,现代意义上的健身房演变成一个供以大众进行身体锻炼、娱乐、精神交往的公共健身空间。腾修林对健身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健身活动中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借以此给健身房文化的定义为:"人类围绕着健身空间场所参加健身活动而创造并保存的内容之总和。"这里我们按照"文化"的一般定义把"健身房文化"可概括为三个层次:表层是物质层次(包括身体运动形式及所使用的场地、器材等物质形态);中层是制度层次(包括健身房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教学训练体制等);深层是精神层次(包括身体观、运动观、价值观、方法观等)。不同时期的健身场所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差异导致的健身文化的差异而表现得各具特色,但其文化内核离不开对身体健康的追求这一共性。古希腊时期将健身提升到崇高,以身心二元论为主流思想,具有浓厚的宗教意味;19世纪欧洲教育家将健身理解为身体层面的健壮,尤其重视青年少这一群体,普鲁士以此开创了以军事强国为目的的健身场Turnplatz,法国以此开创了以学校公共教育为目的健身场GymnaseNormal,20世纪的美国因其建国独立传承下来的开拓精神,开创了以身体肌肉表演获取大众认可为目的的健美文化。健身文化从宗教高度到军事和教育目的,到如今的大众休闲行为,健身文化慢慢跌下神坛,走向大众化。健身场所从及其重要意义的神圣场地到军事操练场地和学生锻炼场地,最终成为大众休闲场地,健身房也没有了高门槛和贵族标签,成为了社会中寻常可见的大众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