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护城河趋磁细菌多样性研究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o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表明,西安护城河中趋磁细菌的多样性非常丰富,其中淡水a-变形菌纲趋磁细菌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推测同时合成磁铁矿和胶黄铁矿磁小体的趋磁杆菌可能含有两套矿化基因系统。对趋磁细菌群落多样性的深入认识将为后续趋磁细菌生态环境意义研究、磁小体矿化机理以及趋磁细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岩石圈结构,探讨松潘地块的构造属性,本文通过高分辨率的深反射地震剖面、航磁异常和花岗岩同位素资料综合研究,指出松潘地块的下地壳存在晚、中元古代的变质基底,松潘地块具有扬子块体的构造属性。
本文利用地震学的接受函数及横波分裂方法,研究下扬子邻近区域地壳及地幔结构,探索深部可能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为了进一步揭示成矿的深部动力学机理,本文采用远震层析成像方法深入研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壳幔速度结构。本文研究充分展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岩石圈不仅发生了拆沉,而且拆沉的岩石圈在重力作用下已经沉降到上地幔底部。而拆沉的岩石圈所遗留下的空缺,已由上升的软流圈物质进行填补。
本次研究选择宜昌头顶石剖面陡三段上部的条带状碳酸盐岩层(厚20.72m)进行连续采样后,开展了岩石磁学研究和矿物学分析,以期揭示其磁性矿物的赋存状态,讨论古环境的变迁及剩磁获得的可能机制。
本文将展示一些能够说明与近地表物质相关的地震特性的例子,这些例子包括了几乎所有常用的近地表地震方法,例如:反射波法、SH折射波法、面波法以及高频数值模拟方法。
本文研究将磁学方法与化学方法有机结合,搭建了磁学参数与重金属污染定量化评价的桥梁,从磁学角度实现了大范围重金属污染定量化评价,进一步完善和拓展了大范围重金属污染的环境磁学监测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为实现对城市环境状况、污染程度、环境治理及将来环境变化的快速监控,提供了可靠且有效的途径。
本文采用古地磁学方法,通过提取在宽城罗家沟村附近中元古代长城系团山子组中发现的三叠纪岩床所记录的古地磁信息,证明其特征剩磁方向就是记录的侵位时获得原生剩磁,并与现有的三叠纪的古地磁特征剩磁方向进行比对,进而获得研究区域在该时代前后可能经历的构造活动,块体旋转等。利用古地磁方法研究构造形成和发展过程,在燕山地区是一个创新研究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意义。
为了进一步约束华北相对于其他克拉通的位置,本文对辽西地区、河北地区侵位到下马岭组的基性岩床进行古地磁研究,结果表明岩床中的主要磁性矿物为中等大小的钛磁铁矿,剩磁为原生剩磁,代表1.35Ga岩床侵位时记录到的地磁方向。根据此古地磁极及华北克拉通目前已有的古地磁极,表明在华北1.35Ga岩床事件后,华北克拉通和其他克拉通之间发生了裂解,这起裂解事件极有可能成为超大陆Columbia裂解在华北的响应。
本文报道了华北地台18~13亿年间古地磁学和年代学研究的新数据,尝试建立了这一时期的极移曲线,从而确定了华北地台在Nuna中的位置。目前的古地磁数据对比和解释表明Nuna超大陆至少从18亿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聚合,1780Ma时期已经具备了全球的规模。
本文选择位于南海北部中沙海槽的两个重力活塞钻孔ZSQD2 (114.160E, 19.580N,水深681 m,岩芯长190 cm)和ZSQD34(114.740E,19.050N,水深1820 m.岩芯长184 cm),以1 cm间隔连续取样,进行详细的古地磁学研究。结果说明在千年、百年时间尺度范围内,地球磁场方向和强度的变化也许不是同步的,方向的异常不一定对应于强度的低值。相对强度的总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