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开发新理论及界面非平衡态热力学探讨

来源 :第三届全国特种油气藏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shi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驱(或热采)激活、迁移滞留油的过程,用泵将表活剂等溶液压入油层,以消耗功量(物质流)为代价,在岩石、油、水相界面域内,材料组分的扩散、吸附、解离等随空间和时间变化,使相互不溶的油、水分子及固体颗粒在相界面聚集并发生作用,产生势差,激活、迁移滞留油是个不可逆自组织过程。过程中(火用)损成就了熵产;二次开发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理论认为,流态变化以及环境非平衡条件约束更为无序为代价,多势场内的自组织(不可逆自发产生),促成远离热力学平衡的混沌等无序态,势差梯度的变化率(随机涨落)产生有序之源。在非线性有限作用机制(化学催化与物理正反馈放大)下,诱导出随时空变化的化学剂(或热力)驱替滞留油的有序化(更高一级)新状态。为寻找、选择既节能降耗、又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注剂材料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其他文献
对于那些由多个小的圈闭组成且储量处于商业价值边缘的含油气构造,不但需要很多探井来控制储量(OIP),而且开发方案(ODP)的可选项很少。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探井成本在整个油气田投
会议
针对千米桥潜山奥陶系裂缝型储层,应用地震多属性分析技术、裂缝检测技术、地震反演技术进行了储层裂缝预测。预测结果揭示裂缝分布具有规律性。经实钻检验,预测结果与钻井相近
以地球化学理论为依据,结合石油地质学、油藏工程学,用地化录井分析方法,通过对稠油油藏样品进行分析,建立稠油油藏原油物性判别方法,准确解释储层含油性。在老开发井中,通过地化分
会议
爱问问题的孩子房子的后花园里,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正在认真地观察着植物。小孩不断地提出各种问题,大人耐心地解答。“爸爸,这种植物叫什么名字?”“这是猪笼草,它喜欢吃昆
近年来随着对火成岩油气藏的发现和勘探的发展,对火成岩油气藏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但是由于火成岩储层自身的特殊性,其非均质性和裂缝有效性的难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次研
会议
不整合不仅对油气藏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遭到破坏。 通过理论及实例分析,阐述了不整合对油气藏的破坏作用。不整合的形成导致油气藏直接或间接暴露
利用常规地质实验技术系统总结了欧48块粗面岩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等储层学特征,对粗面岩储层进行了储层评价,指出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规律。通过储层敏感性、阶段驱油效率
会议
根据流度的定义,大港油田属低流度油田,其原因包括2个方面,一方面是储层的物性差,另一方面是原油的流动性能低。通过对大港油田南部孔二段低流度油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针
会议
针对常见的分层位或流动单元建立的解释模型精度不高的状况,开展了不同沉积微相岩心物性参数综合分析,建立了不同沉积微相约束下的孔隙度、渗透率解释模型,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判别
会议
概述了油田开发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油藏动态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非线性作用,并在油藏动态系统的复杂性中阐述了油田开发过程的5种现象:即确定性现象、随机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