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来源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ta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重点论述了国内外森林土壤学科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重点阐述了森林土壤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文章指出依据森林土壤功能与其组成、结构、性质一致性原理,揭示并调控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功能的动态演化规律,从而为合理的利用森林土壤资源,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是森林土壤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功能菌对土壤养分有较强的转化能力,可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在盆栽和田间试验条件下,应用该功能菌所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可提高番茄产量9.7%~22.8%,增产小麦7.0%~19.2%,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生物有机肥有促进植株吸收NPK养分的作用,并且还有改善产品品质之功效,可使番茄中Vc含量提高8.1%左右,可溶性糖含量提高25.8%.可降低果实中NO3盐含量.使小麦蛋白质含
本文总结讨论了近十多年来我国植物营养研究的部分进展及其对今后工作的启示.综合分析认为,对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性、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性、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养分作用的双重性、养分的资源特性和养分在土壤-植物-食物-动物-人-环境链中难以封闭的循环性等认识的飞跃,是近年来我国植物营养研究迅速发展的基础;植物营养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等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又进一步拓宽了传统植物营养研究的领
农业非点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环境污染类型之一.利用空间模型对流域氮磷的迁移过程进行计算机模拟,是研究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法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在综述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设计了遥感和GIS技术辅助下的流域水分和养分迁移过程分布式模拟的方法,为提出控制流域水肥流失的措施提供了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括模型选择、流域的空间离散化和参数化、模型模拟和结果验证3个步骤.以江西兴国县潋水河流域(57
2000年至2002年在半干旱的山东莱州地区进行了海淡水混合灌溉鲁梅克斯(Rumexpatientia×R..Tianschanicus.cv.RumexK-1)、油葵(HelianthusannuusL."G101B")、菊芋(HelianthustuberosusL.)等耐盐植物的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总降雨量212.9mm,灌溉定额每年为1500m3.hm
本研究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石膏的改盐碱作用.结果表明:施用石膏后增加了玉米的保苗数,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土壤pH明显降低,土壤硬度明显降低,土壤三相比得到改善,根系干重明显增加,土壤中的二价离子增多,一价离子减少,ESP普遍降低,土壤化学性质得到改善.秋季测产:玉米单产增加12.58~44.31%.同时,施用石膏后第二年、第三年的后效作用仍很显著,对高粱、向日葵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
1997~2001年进行了玉米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合理施用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使株高增高、叶片数增多、绿叶叶面积指数增大、茎增粗、抗倒伏能力增强,进而增强了光合作用,提高了水分利用率.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达到了抗旱、节水、增产的目的,同时,S95、Mn、Si肥有后效.Si、S95、Mn、B、Cu、Mo等中、微量元素在穗粒数、百粒重、出籽率上的作用明显.
本文研究了自制包裹肥料对土壤肥力及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表明:包裹肥科使土壤速效氮含量提高;使植株各器官含氮量增加,而且在低钾条件下追施包裹肥料效果更好;使小麦的千粒重和产量增加.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连续三年多点开展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生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对生姜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氮钾配施能显著提高生姜块茎的产量,施钾的增产幅度分别为19.8%~29.3%和34.5%~41.2%,平均增产率为23.3%和38.3%.施用钾肥能大幅度提高生姜产值,施钾产投比达10.2~14.2:1.磷肥的增产作用与土壤有效磷含量有关,当前生产水平下,施用90kgP2O5/hm
利用不同比例的石灰、粉煤灰、白云石和废菌棒,加入适量化肥配成不同组合的土壤改良剂,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不同改良剂对烟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烤烟产量的关系.
西藏高寒地区的农区、牧区、森林、草地等植被覆盖度很底,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近20多年来自然灾害上升,阻碍经济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人在过去的历史中破坏了西藏农牧区生态,为农业牧业生产及农牧民的生态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人为地再造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及对西藏的经济建设增强后劲和长治久安提供科技进行了讨论,目前的西藏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再造术的研究应摆到日程.人是影响资源、环境、经济的首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