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溶藻气单胞菌(Aeromonas sp.)的溶藻特性研究

来源 :2010第五届山东城镇水大会——第四届“黄河杯”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论坛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技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溶藻细菌Aeromonas sp.FM对铜绿微囊藻927(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溶藻方式,并对其胞外分泌物的溶藻特性、溶藻范围进行研究,同时考察了影响溶藻菌除藻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菌株FM通过胞外分泌物溶解铜绿微囊藻,并且该物质是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质类物质。该菌株经7天冷藏处理对菌体溶藻效果影响不大。该菌对铜绿微囊藻975,水华微囊藻1 028,水华鱼腥藻245,柱孢鱼腥藻170,泡沫节球藻377,柱孢鱼腥藻243都有较强的溶藻效果。另外,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无机盐甘油培养基和无机盐葡萄糖培养基培养后菌株对微囊藻927都有很好的除藻作用。
其他文献
以辛安水厂原水为研究对象,对滤池反冲洗废水回用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滤池反冲洗废水直接回用至反应池,不仅可以回收水量,而且还改善了混凝性能,提高了反应沉淀效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和环境效益。
以腐植酸和富里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硫酸铝、三氯化铁、聚合铝和聚合铁对腐植酸和富里酸的强化混凝效果,并研究了pH,浊度、Ca2+及腐植酸和富里酸相对含量对强化混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腐殖酸和富里酸水样来说,三氯化铁和硫酸铝具有较高的混凝效果;在不同pH范围内,三氯化铁对TOE的去除效果始终好于硫酸铝的去除效果,水样中有机物浓度越高,混凝效果越差,当水中腐殖酸相对含量较高时,混凝对有机物总量的去
评述近年来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铜的研究进展,包括催化褪色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催化显色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和阻抑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探讨各反应体系及其条件、方法的检出限、测定范围、应用等。研究新的高灵敏度指示反应、寻找新的活化剂、提高监测技术的灵敏度、对反应的机理进行研究、将催化动力学分析与其它分析技术相结合将是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购进小球藻,接种在BGll培养液中,放置于人工气候箱中培养,将培养好的小球藻分别用不同溶剂、在不同温度、不同破碎方式下提取叶绿素a,然后测定其吸光度,并计算出叶绿素a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用丙酮:乙醇=1∶1混合液做提取剂,在21℃,超声波提取,提取效果好。和国标法比较,超声波提取法具有简便、快捷、提取率高等优点。
目的探讨黄河下游A市段水源水中有机提取物对小鼠的氧化性损伤。方法于2009年10月,采集黄河A市段下游水源水。将昆明种健康小鼠按体重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分别设五个剂量组[分别是低(2L/ml)、中(4L/ml)、高剂量组(10L/ml)]、阴性对照组(DMSO)、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染毒组和阴性对照组按0.01ml/g对小鼠进行灌胃,每天灌胃1次,连续5d。末次染毒12h后,
采用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对鹊山水库水质变化进行评价,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选取总氮,总磷,氨氮,耗氧量,溶解氧为主要污染因子,通过近几年对水库水质的分析,发现鹊山水库的总氮含量常年超标,属于有机污染。采用模糊数学法进行水库水质综合评价,不仅突出了污染严重的指标,还可以反映水库水质的整体水平,采用灰色系统对未来水库的水质变化作了预测,对保障水源水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概述了生物毒性识别技术在饮用水中的应用背景,对国内外水环境中生物检测分析方法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饮用水安全评价的发展方向。
以65%甲醇/水溶液为萃取剂,室温下磁力搅拌90min,超声震荡20min,微滤膜除杂后得微囊藻毒素(MCs)粗品,粗品利用固相萃取柱进行初步纯化。考察了不同浓度的淋洗液与洗脱液对微囊藻毒素的富集与纯化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用40%的淋洗液与70%的洗脱液得到的微囊藻毒素异构体纯度较好。
针对绿藻,采用超声波提取,以荧光激发-发射波长差216nm,建立了同步荧光法测定绿藻叶绿素a含量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0.02~1.25 mg/L,检出限为1.6ug/L,加标回收率在97.0%~104%之间。与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但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其他常见色素不干扰测定的优点,能够满足供水中绿藻叶绿素a含量快速检测的需要。
芋螺毒素是来源于芋螺毒液的活性多肽,由于其分子质量小、结构多样、作用靶点广泛、功能专一、组织特异性强等优点,广泛地被用作细胞中各种具有重要生理功能靶点的探针,以及作为新药的先导化合物甚至直接作为新药开发。织锦芋螺是毒性最强的芋螺品种之一,其个头较大,毒管较长,且分泌的毒液量多,是获得新毒素的很好研究对象。目前为止,国外已获得织锦芋螺毒素序列约100个,本文利用各种色谱及质谱方法,如G-25凝胶层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