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地体北部晚寒武纪超高钾火山岩及其成因研究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leon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表明,他多雄超钾质火山岩很可能是中元古代的地壳岩石在早古生代经历了高温部分熔融形成的。原特提斯洋俯冲板片断离所引起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很可能是导致活动大陆边缘加厚下地壳发生高温、缺水部分熔融的有利构造环境。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太湖东岸SZ03孔古植被孢粉组合特征的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本区更新世早期气候表现为暖湿-暖相对湿-冷干的过程;更新世中期气候环境开始出现显著的波动,经历了相对冷干(IV-ii亚带)-冷湿(IV-ii亚带)-较暖湿(IV-iii亚带)-暖湿(IV-iv亚带)-较暖湿(IV-v亚带)的气候波动,但生态环境依然较好;2)更新世晚期表现出气候环境显著的波动,温度和降水有所下降。稳定出现且浓度
本文应用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大别造山带北部(北大别)漫水河地区混合岩进行了矿物化学、锆石U-Pb年龄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识别出了三叠纪变质作用和两期混合岩化作用。
本文从划分方案、时空分布特征及研究方法三方面系统总结了极低级变质作用的研究进展。结果如下:1)沸石相和葡萄石-绿纤石相属于极低级变质作用得到共识,极低级变质作用的下限和上限温度仍存在争议,特别是关于蓝片岩相是否归属极低级变质作用的问题,以期在今后更深入的工作中能够得到统一认识。2)我国现已发现的极低级变质作用多发生于元古代和中生代,古生代较少,其它时代暂无;广泛分布于拉伸沉积盆地和裂陷槽,少数分布
本文对麻粒岩化基性岩脉及其围岩的基性麻粒岩进行了U-Pb,Sm-Nd和40Ar/39Ar定年。由锆石U-Pb定年获得的基性麻粒岩的原岩侵位时代约为2500Ma,变质时代散布在2500~2430Ma之间。
本文介绍了西藏昌都地区吉塘岩群变质作用总体是在低压环境中进行,大体沿着蓝晶石与红柱石等变线的下方前进。从很低温变质开始,逐渐进入绿泥石、白云母语铁铝榴石、黑云母、红柱石的等变线。然后达到铁铝榴石与普通角闪石的共生线(石榴斜长角闪岩的出现),再进入绿泥石、白云母与十字石、黑云母等变线(十字石的出现)。穿过红柱石与矽线石的等变线(岩石中出现矽线石)。再进入白云石、与透辉石、方解石的等变线。又进入镁铝榴
本文介绍吉塘岩群的原岩应为钙碱性系列岩石,岩浆源区有斜长石的残留。吉塘岩群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岩浆可能来源于地壳。对西藏察雅-昌都酉西岩组中的绿片岩(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进行的LA-ICP-MS锆石U-Pb微区原位定年结果显示,浪拉山-带酉西岩组中绿片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值主要集中于749-764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759.5±4.6)Ma。酉西村-带酉西村岩组中绿片岩锆石206P
本文在对缅甸硬玉岩进行了岩石学研究基础上,利用40Ar39Ar定年法对硬玉岩中的硬玉、硬玉岩和伴生角闪岩中的不同世代的角闪石进行直接定年,以确定硬玉岩的形成年龄及变质演化。
本文样品采自丽水凹陷LS36-2-1井,岩性为斜长片麻岩,实验采用熔融法,用硼酸锂或偏硼酸锂熔融制样,最后在日本岛津公司VF320型弹道荧光光谱仪上完成X荧光光谱定量分析。由主量元素分析结果可知,斜长片麻岩的SiO2含量为55%~65%,Na2O为0.52%~7.87%,K2O为0.03%~10.01%之间。根据斜长片麻岩样品数据在AFM图解上的投影,样品基本上都落入钙-碱性岩石的区域。再根据前面
本文介绍中源地震脱水机制的研究主要从地震数据解释、实验室模拟研究及古中源地震野外证据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验证。对于理论模型与地震数据解释,主要的问题包括板块的精确热结构目前还很难获得,没有任何模型能很好地模拟俯冲带的复杂性;俯冲板块的物质构成的不均一性;以及震源位置难以精确得到。而对于实验岩石学,在高温高压下观察岩石的变形特征固然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模拟地球深部的状况,但岩石应变速率对于脆韧性变形的影响
本文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拉萨地体经历了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揭示出多期造山作用过程,为建立青藏高原的完整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重要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