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叶片气体交换测量所带给我们的信息

来源 :第十四届中国生态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ton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叶片气体交换是指气体(主要是水气、二氧化碳和氧气)进出叶片气孔的过程.扩散到叶绿体内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被同化,形成可用于植物生长发育的有机物.通过同样的通道(叶片气孔),植物体内水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植物叶片气体交换的测量(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美国LI-COR公司)会告诉我们很多信息.首先,可以通过测定某一植物在一天当中或某一个生长季节当中不同时间点的CO2同化速率(Survey Measurement),来调查该植物的光合作用状况从而帮助了解其生长模式.
其他文献
太湖是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面积超过2500平方公里,它对于长三角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东部气候的形成和影响十分显著,其中太湖中的生物量的多少,尤其是水生植物的组成和分布,显得尤为关键.而湖泊中的水生植物的分布及其在空间和时间变化往往很难利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去评价,而利用卫星遥感方法反演植被指数去研究湖泊的生物分布状况的方法因其时间和空间上的完整性被广泛采用.
都市圈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都市与区域农业生产耦合过程中将形成特有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影响都市圈城市与乡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基于广佛都市圈1990、2000和2010年3期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从中提取出耕地、林地、园地、水域、草地5类农业用地,采用Costanz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首先对谢高地等提出的"中国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进行区域修正,再从生物生产力和社会支付两方面选取指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加剧加大了生态系统氮素的输入水平.在全球大气氮沉降增加的背景下,氮沉降对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活动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叶面积指数正是一个反映植物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田间试验研究氮添加对LAI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LAI对施氮有正响应,也有研究认为施氮对LAI无显著影响,尚未形成一致结论.青藏高原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气候变化趋势,并且大气氮沉降表现出逐年
研究表明目前大气CH4浓度的增长速率有明显加强,自然源CH4排放的加强可能对其有显著的影响.湖泊是大气CH4重要的自然源,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的16%.受人为活动影响,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有利于其CH4的产生和排放,并且水体CH4的产生和排放对温度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在气候变化以及水体富营养化条件下,湖泊水体CH4的排放量及其生物控制机制成为湖泊碳循环研究的热点问题.
湖泊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大气之间的动量、热量和物质交换驱动着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理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局地天气及区域气候,并敏锐地指示着气候变化.与中高纬度深水湖泊(如北美五大湖)相比,亚热带浅水湖泊具有不同的热力、动力和水文特征.
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大气氮沉降出现显著增加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氮沉降到土壤后引起土壤有效氮的增加,进而影响光合作用、植物和土壤呼吸作用,以及植被和土壤有机碳的大小.准确估计大气氮沉降增加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功能的变化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CLM-CN模型是第5次IPCC报告采用的11个地球系统模式中唯一的一个包含了动态氮循环过程的陆面模型,但该模型对碳氮
研究森林植被、凋落物和土壤的氮(N)磷(P)化学计量关系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作用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陕西省不同类型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凋落物和土壤的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关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的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N、P含量均以林下灌草层植物和凋落层较高,乔木层植物和土壤层较低;而N∶P则稍有不同,以凋落物层最高,土壤
在被子植物中,花的性状对于保障传粉和繁殖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普遍认为,花部性状可以通过影响传粉昆虫的各种行为从而影响植株的繁殖适应度.许多研究着眼于花部性状在不同个体中的变异,且发现了不少花部特征与繁殖成功之间的典型关系.但是,植物普遍具有模块化发育的特征,即一个植株可能产生多个花序,一个花序可能具有多个花,而每朵花也可能存在多个重复的结构,这就造成了某种花部特征在植株内或者花内的变异.相较于花性
Road networks rapid expanding globally, it was an important and realistic issue that regional road development and its assessment have been overlooked.Road development had not only extrinsic requireme
城市建设过程铺设了大量以沥青和混凝土为主的人工地表,这类表面显著特点为水的渗透性差,水分降落至地表后不能向下渗透,地表以下水分同样无法通过表面进入大气,导致在地表热量分配过程中,显热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而潜热则很小.虽然地表长波辐射对空气加热作用不明显,但由于城市建筑密度大,长波辐射受到建筑立面的阻挡和反射,并引起建筑立面的二次升温,之后再以显热的形式向外释放.上述过程导致了城市热岛的产生,而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