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黄海区小黄鱼最适开捕尺寸研究

来源 :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efreebe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1999-2009年春季和秋季黄海南部以及东海的渔业调查资料和捕捞统计资料,分别从小黄鱼群体组成结构和性成熟原则描述了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外海、长江口-舟山海域和浙江中部海域渔业的生产现状和性成熟差异,探讨了小黄鱼最适开捕尺寸,同时开展网目选择性研究分析增加网目尺寸对渔获量的损失影响,并以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单位补充量可捕资源量、年平均渔获质量和年平均渔获体长为指标,模拟分析不同开捕尺寸下渔业资源的长期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春季,渔获群体为生殖群体,浙江中部近渔获群体平均体长明显大于其他区域,其他三个区域群体无显著差异;东海北部外海50%性成熟体长最大,其次为长江口-舟山海域,黄海南部最小;秋季,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外海群体呈双峰分布特征,表明渔获物为当年生补充鱼群和隔年生生殖剩余鱼群组成的混合群体,但以补充群体为主.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小黄鱼最适开捕尺寸为13cm较为合适.春汛期,渔获物损失率自黄海南部向浙江中部近海逐渐下降,相同区域尾数损失率高于重量损失率.浙江中部近海尾数和重量损失率分别为15.38和7.6%,其他区域渔获尾数损失率均超过60%,重量损失率超过50%.
其他文献
  本文以东海区2006~2009年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了龙头鱼群体的数量分布、环境及生物特征,在此基础上推测了东海区龙头鱼存在两个群体:一个是分布在东海北
会议
针对不同中心开口方式(圆孔、三角孔、方孔)的正方体人工鱼礁模型,通过风洞实验,定量探讨礁体的阻力系数与开口比之间的关系,测量模型礁体在不同角度迎流时的阻力系数.实验结
会议
  无齿螳臂相手蟹是长江口潮间带和潮上带的优势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的功能.为探求无齿螳臂相手蟹异速生长的不同阶段,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期间采集样本,通过聚类和
会议
狗牙根拔节前后喷施矮壮素和多效唑,可明显抑制主茎和分蘖茎的伸长,缩短节间长,解除了植株的顶端优势,显著地促进了分蘖的大量发生,但对根系的生长也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施用
  采用比较作业法,在黄海区中对出水孔直径分别为8、15、18、20、22 mm的鳗鱼笼对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的选择性进行研究.用SELECT(Share Each Lengths Catch Total)
会议
目的探讨Clara细胞分泌蛋白16(CC16)及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联合检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入住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100例ARDS患者作为ARDS组,并选择同期入住ICU的100例非ARDS患者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命体征、血气分析、血清CC16和s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