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角下城市规划编制在线模式研究--以深圳为例

来源 :第6届金经昌中国青年规划师创新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规划编制“在线模式”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GIS技术与数据库等技术以及新式互联网基础设施,以互联网为依托,以规划管理业务数据为核心,构建多技术手段综合支持下的规划编制与管理信息系统,在多部门、多层级之间共建共享基础数据设施,实现规划基础数据在线提供与分析、规划方案在线评估与智能决策、规划成果在线辅助审查、规划编制与管理人员在线协同工作以及在线公众参与。
其他文献
能源供应及能源使用方式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用地布局规划时需考虑的因素之一,但往往被忽视.而合理的用地布局及配比,可使负荷趋于平稳、降低峰值负荷,从而减少能源供应设备装机容量、提升系统整体能效.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从降低建筑负荷波动的角度出发,研究考虑能源因素的用地布局优化方法.
街道分类是街道规划设计的基本依据和首要环节,是确定街道规划设计方向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常规的道路设计中,习惯单纯依赖于交通功能分类及其相关技术规范,以工程性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主,事关空间特色和美学的街道风貌设计却处于从属地位,也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导。实际上,影响街道风貌的因素很多,不同街道的风貌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为综合地考虑街道交通需求、沿线行为活动以及特色价值提升等方面因素,从风貌维度构建
在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中,忽略了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造成非机动车常常无处可停。那么,该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在上海2040规划中,看到了一些很好的思路:路权更新,将道路分给更多的人;慢行交通,把绿色带给更多的人;对于现有的道路重新分配路权,尤其是明确划分自行车道,用显目的标示,明确非机动车道的路权;营造高品质慢行交通环境,完善非机动车与交通枢纽换乘系统(B+R);加强政府的管理手段,通过一
逐步深入市场化的养老地产,需明确其市场定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盈利模式。同时,既能解决政府公共福利建设,又能关注民生、就业、医疗和养老行业问题,促进多方共赢。PPP模式应用于养老服务领域,涉及到项目建设、运营的各个环节,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公私各方参与人的合作方式,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分担,发挥各自的优势和资源,更好地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因此必须完善养老服务PPP项目的合作机制。
由于洱海的重要性,以及滇池污染的惨痛教训,大理州政府开启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实施"七大行动".右所镇通过清洁能源选择、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废物回用等系统规划,实现“一河三湖”地区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示范作用的“正生态景区、零碳开发”示范区。
以往谈及旅游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往往是从其影响因素及旅游指标体系构建等角度,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游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人口规模和人均标准来思考旅游服务型小城镇发展遇到的问题。
新时期,上海市的城市开发建设将从"增量扩张"模式转变为"存量提升",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率全国风气之先,提出城市建设用地"零增长"的规划理念.在此背景下,中心城区工业遗址的更新和再开发对落实规划理念意义重大.然而,工业遗址开发效果存在很大分异,除了工业遗址本身的区位和基础条件外,其更新的进程和效果是否和公交服务水平的改善程度相关呢?本设计希望通过研究证明公交服务水平对于工业遗址再开发效果的影响,
在区域层面:未来不仅对于大城市、节点城市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还会对中小城市,甚至是重要镇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城市群成为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城市层面"一城多站"现象较为普遍,正在改变或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片区的发展.政策解读对我国城市群和城际铁路,2016新修订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更高的网络化建设要求.网络化下高铁效应可能区别于传统单线或者多线情景(如马太效应),需要更加注重城市群协
长期以来,规划评估被视为规划修改的前置性程序环节,在规划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城市工作方针和思路的转型,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应当转变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推动规划评估的四个转变:即评估目的由总结规划实施向服务下轮发展转变;评估重点由规划落实情况向城市运行状态转变;评估方法由指标监督考核向规律机制研究转变;评估机制由单次行业评估向常态制度工作转变。
职住空间匹配是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理念,直接影响到城市通勤交通,职住空间失配被普遍认为是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社会群体的就业可达性存在差异,社会弱势群体更易受到职住空间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影响.因而,对于城市职住空间结构的研究,不仅关乎城市发展效率,也是涉及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议题.《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并制定了《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