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走向生态文明的现代性替代方案

来源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198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的现代性被认为是现代文明的标准范式,正在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追随.但是,历史并不算长的西方现代性模式却已经展现了其破坏性影响,如在实现过程中给其他文明国家所带来的巨大创伤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充分显现的生态危机.因此,人们急需寻找有别于这种植根于西方哲学传统和科学思维的现代性的替代方案.作为道家方法论基本原则的"无为",因其追求与自然内在和谐的价值取向也许可以成为一种替代性资源.道家的智者从自然界中事物生存和发展的智慧中总结出了最小对抗、协同等策略,且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工程等领域都有着成功应用的经验,也可以作为一种有别于现代性的资源应用于当今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要想让"无为"这一在中国古代历史情境下产生的智慧为正在生成的生态文明做出贡献,还必须对其进行修正和革新.
其他文献
在决策心理学的研究历程中,圣彼得堡悖论、阿莱悖论、埃尔斯伯格悖论等许多决策悖论的出现推动着理论的发展,使人们更好的认识人类决策行为,避免决策偏差、误差和陷阱。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编制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中学生自我疏离感量表》,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三所中学选取了1572名中学生作为被试,对中学生自我疏离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另外,本课题还研究了中学生自我疏离感与网络成瘾、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目的:考察重庆市中小学生亲社会倾向发展趋势及其类型特点,为促进中小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及自身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小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寇或修订的Carlo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对重庆市9156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与古希腊的四元素论相比,中国古代关于世界的物质组成的学说独有"木"这一具有生命的元素,这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早期起源的根本差异。笔者通过心理学的原型分析和叙事心理学的外化方法,将人格这一抽象概念视为脑中生长的植物,并以植物为象征,结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的视角建立一个可视化、整体性的人格毕生发展图景,即植物人格发展模型。
目的:探讨重庆市大学生创造力倾向与人格特质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对重庆市3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地球上的干旱地区的生命,依赖于活的土壤中脆弱的生物及其与植物根系的关系。再过75到80年,那时人们己经能够看到,对于土壤和水源,现代资本与化工密集技术的危害是巨大的,因此人们也维持不了多久。应当这样理解,研究后石油食物体系的计划非常急迫,也富有挑战。现代社会与物质环境呈现为一个彻底改变了的世界,人类成了贯穿地球无数生态系统的主宰。文明的兴衰史告诉人们,一个新生的“生态文明”首先要完全依赖于健康的土
正像简·卢布琴科在1997年2月15日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的主席发言中指出的那样,人们正处于一个从生活了几个世纪的旧世界进入一个非常不同的新世界的浪尖上.然而大部分人,包括那些科学团体中的人,都不情愿看到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让人们猝不及防,并且食物和农业体系将首先遭受影响.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有必要建立起新的规约,就像卢布琴科所说的,那是"人类主宰这颗星球的限度".卢布琴科做出的这些观察报告是基于对
中国若要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的现代化道路,就需要在若干观念上变革.其一,要实现从机械的世界观到生态世界观的转变;其二,要建立可持续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观和法制观;其三,建立生态文化价值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协调技术的变革,使技术的选择应符合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第四,要走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的现代化道路,中国政府必须推广生态教育,调整发展战略及政策.
本报告指出生长在北美特殊的大熔炉条件下的和其它地方的中草药,是如何能够帮助促进那些试图超越现代工业化的农业和医药业的局限性,以及克服它们给人们的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努力。
技术与伦理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断裂上.时间维度:技术面向未来,以获得其先进性;而伦理则面向过去,以此获得其稳定性,即"真" "善"之间的断裂.空间维度:技术具有扩张性和前瞻性,以获取足够的利润支持;伦理则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以获取本体论意义上的家园感和安全感,即"利"与"善"之间的断裂.如何弥合两者的裂痕?马克思的"实践"模式为最佳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