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段共聚物薄膜表面微米-纳米多级有序结构的构筑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_mark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化学组成和宏观结构,材料表面的性能很大程度取决于表面的微纳米结构。高分子表面微纳米结构的构筑在浸润性调控、薄面的光学性能增强、微流体输运和控制、药物控制释放、组织工程材料和微电子器件的制备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本文结合了嵌段共聚物和胶体粒子自组装,通过胶体粒子刻蚀对嵌段共聚物薄膜进行图案化刻蚀,制备得到了微米-纳米多级有序结构。
  我们首先将聚苯乙烯-聚4-乙烯基吡啶( PS-b-P4VP)嵌段共聚物进行溶剂退火,得到规则的相形貌,进一步将微米级的聚苯乙烯( PS)微球组装在嵌段共聚物薄膜表面,形成有序的单层PS微球模板,并以此PS微球为掩模板,对组装后的双层膜进行等离子体刻蚀,最终得到多级有序的微纳结构。同时利用其中的P4VP能够进一步络合金属盐的特点,结合等离子体刻蚀进行还原,我们还可以制备多级的金属纳米粒子阵列。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grafting through”方法使具有一定1,2-结构含量的聚丁二烯与乙烯/丙烯原位共聚制备了乙烯-丙烯-聚丁二烯共聚物( EPR-g-PBD).采用DSC、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 SAXS)对所得的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BD链段和乙丙链段(E-P)处于微相分离状态,PBD分散相尺寸在13.5 nm左右.
Lung cancer( LC)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cancer mortality,with more than I million deaths worldwide every year.Early and accurate detection of cancer permits effective intervention,which facilitates e
会议
Polysaccharides are long carbohydrate molecules of monosaccharide units joined together by glycosidic bonds.They range in structure from linear to highly branch.
会议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two derivatives of 1,10 phenanthroline:2,9-dimethyl-1,1O-phenanthroline ( DMPHEN) and 5,6-epoxy-5,6-dihydro-1,10 phenanthroline ( EPOPHEN) on corten A steel( CS) in 12% HCl wa
会议
Because of their good thermal stability and high char yield,phenol formaldehyde resin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prepare nanostructured carbon materials for various applications.
会议
利用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制备囊泡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通过溶液自组装方式得到的聚合物囊泡尺寸分布一般较宽,而且缺乏有效手段调控囊泡尺寸。本文以PVP8l-PLA152为研究对象,利用其在甲醇中的温敏性,通过温度的改变使PVP81-PLA152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尺寸均一的囊泡。同时通过改变初始溶液的浓度能够有效调节聚合物囊泡的尺寸,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囊泡尺寸增大。聚合物初始浓度与最终囊泡尺寸的平方成
Sm3+作为重要的一种稀土离子,是目前研究较多的稀土激活剂之一.近年来,人们对于多种无机物质基质中Sm3+的发光性能、发光机理、能量传递方式等做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研究表明,选择合适的基质,Srr13在380-420nm的长波紫外区域有强烈的吸收,而这一显著的特征正好符合白光LED用荧光粉的要求.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我们合成了一种红色荧光粉Ca4(PO4)0∶Sm3+.在室温条件下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
纳米尺度下官能化的模板可广泛应用于诸如光学,电学,传感和催化等领域。我们通过利用刻蚀处理后的嵌段共聚物模板受限组装了具有催化活性的钯纳米立方体。不仅实现了新型各向异性纳米粒子的组装阵列结构,而且证实了这种图案化的阵列结构在受限情况下仍然具有催化性能并能应用于相关领域。
Diverse functionalized fused pyrimidine derivatives have been an established ligand-based drug design strategy to optimize various lead structures for the past twenty years.Furo [ 2,3-d] pyrimidine,as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