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硬材料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

来源 :第四届郑州国际超硬材料及制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w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主要分析了金刚石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提出了企业经营者到位、从实际出发、整合资源.以我为主等若干对策,对金刚石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其他文献
本文在相同条件下,研究了镀钛和不镀钛cBN磨料的单颗粒抗压强度、冲击韧性(TI、TTI值)、热稳定性、与陶瓷结合剂的结合强度及显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经高温真空镀钛处理的cBN磨料,与未镀钛cBN磨料相比,其单颗粒抗压强度、冲击韧性均有所下降。镀钛cBN磨料的镀层在650~900℃发生氧化。镀钛cBN磨料与陶瓷结合剂的结合强度较低。镀钛cBN磨料不适合陶瓷结合荆cBN磨具制造。
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人造金刚石生产“超级大国”。近前五年的超常规发展,规模化生产格局已形成。我国人造金刚石出口量很大但主要是中低档产品,且人造金刚石产品品种单调,适应性差,其工业产值虽然约占世界工业产值的三分之一,而利润仅仅不足世界利润的五分之一。因此,我国要实现人造金刚石工业奔强国的任务还是很艰巨的,本文提出应发挥国家级“工程中心”和“实验室”的作用,坚持科研、生产和营销相结合,强化
增大金刚石合成腔体,提高金刚石合成中的原材料转化率及提高金刚石的热稳定性能,是工业金刚石合成的主要研究内容。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人造金刚石的合成反应腔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φ18mm,上升至目前的φ30~φ40mm。本文就有关φ60mm腔体,即反应腔体积突破150cm3后的一些技术问题做一简要介绍。
研究了人造金刚石体系中石墨g、特定金属(合金)m和金刚石有关的实验现象,包括其存在状态、存在形式、结构特征、原子间距和配位数等变化。在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果的基础上:(1)讨论了体系中m和g的界面结合特征方程是反映其界面上原子一分子层次结构和相互作用状态的一种判据。(2)讨论了石墨向金刚石相变和结晶基元的形成过程是m的一种助熔和催化的激发复合效应。这种效应在现今生产条件下主要发生在m{111}面和g
从颗粒图像的等效方法出发,介绍了金刚石颗粒直径的概念,对描述金刚石颗粒特性的一些参数进行了论述。实验采用欧美克公司生产的颗粒图像处理仪为主要测试设备,通过实际测试,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大样1#测试后得到的各种参数,重点包括粒径分布曲线、分布直方图和累积分布详表。实验共测试了上百个金刚石样品,列出了其中大部分样品的金刚石粒径并作了误差比较,认为这一全新的测试法对推动金刚石行业的技术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六面顶压机顶锤受力分析,建立简易数学模型,推导出压机使用吨位的有效系数与顶锤的几何形状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吨位有效系数、顶锤形状因子、临界面及临界面压应力等概念,为六面顶压机合成金刚石提供一套有效的腔体设计方法。
本文从溶剂理论出发,阐述了高温高压条件下石墨向金刚石的转化以及金刚石晶体的生长机制,概述了目前国内外优质高纯金刚石大单晶的研究现状,着重介绍了温差法在合成优质高纯金刚石中的一些技术要点:诸如如何除氮,怎样选择合适的触媒,单晶的生长速率,合成温度与晶体形貌的关系等。文中还提到笔者借鉴国外前沿技术,在国产六面顶压机上实现了压力和温度的高精度控制,已经生长出4mmIb型优质金刚石单晶。
本文分析了影响金刚石绳锯性能的主要因素,就如何提高金属结合剂对金刚石把持力,改善串珠金刚石分布状况,改进串珠生产工艺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SparkPlasmaSintering,简称SPS)在850~1200℃的温度范围内,利用金属基烧结剂和自制的银基钎料,通过烧结一焊接一体化工艺,在得到金刚石烧结制品的同时,还实现了烧结制品与金属基体的焊接。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在不同工艺条件下所得到的烧结体的性能及其与金属基体的焊接性。
本文研究了大直径立方氮化硼复合体(PcBN)的合成技术,并指出一些问题,通过采取相应措施解决了这些技术问题,成功开发出直径达φ33mm(毛坯),耐磨性达1:6000以上,耐热性达1150℃,cBN层抗弯强度达700N/mm2左右,维氏硬度HV3000左右的PcBN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