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东北冷涡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和位涡分析

来源 :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n7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2010 年7 月27-29 日吉林省一次较大范围的冷涡暴雨、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三条水汽通道在我省中南部汇集是此次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条件,且水汽通量相关矢与暴雨发生时的整层水汽通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暴雨期间具有较好的动力、热力及能量条件,特别是湿对流有效位能明显偏强,强降水出现在cape 值由极大值开始下降的过程中。干侵入对冷涡的发生、发展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激发冷涡发生、发展的动力条件之一。≥1PUV 的等值线在下降的过程中,同时南移,与中部地区强降水落区自北向南移动相吻合。各家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暴雨过程预报能力较差,日本、德国格点降水预报、T213 及省内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此次暴雨量级预报明显偏小,强降雨中心位置预报较实况偏南,延边州区域性暴雨漏报,另有4 站大暴雨均为漏报,今后应侧重分析冷涡降水过程中不稳定能量的迅速积累及水汽的持续补充,并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合理订正。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卫星、雷达及Laps 再分析场资料等,对2011 年7月5-6 日襄阳局地强降水特征及成因做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中β 尺度MCS 是此次局地强降水的直接制造者,它形成于深厚的湿层和较强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中,中低层风场辐合加强是导致云团强烈发展的重要原因.该MCS 由多个中γ 尺度对流单体组成并呈带状排列,位于云团亮温梯度较大一侧,强降水以45-50dBZ 回波强度为主,并主
利用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0 年6 月18~20 日发生在湖南的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深厚湿层中的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使得强对流上升运动集中在中下层,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虽然产生雷电,但无大风、冰雹天气出现。(2)低质心、高效率的大面积降水回波(≥40dBz)较长时间源源不断地从湘北经过,产生了“列车效应”,导致湘中以北大范围的暴雨甚至大暴雨天气。(3)冷暖平流和辐合相叠
2009 年6~7 月东北地区出现自1984 年以来最严重的夏季低温,造成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形成多项气象要素历史极值,是自1980 年代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天气、气候背景下,出现的罕见的夏季低温。本文利用黑龙江省气候中心逐日站点温度资料和NCEP-NCAR 再分析资料,对2009 年夏季低温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009 年5 月底至7 月底,连续出现的7 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是形成该年夏季
针对2008 年1 月13 日~2 月2 日和2011 年1 月1 日~23 日两次低温雨雪冰冻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对交通、电力影响情况和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揭示了两次过程的强度和造成灾情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进一步防御和减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灾害的能力,为暴雪冰冻灾害防御提供经验和依据。
本文使用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等,分析了湖南2012 年6 月10-11 日暴雨过程的环境场特征和动力条件。结果表明:在此次暴雨过程中,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触发形成,高低空影响系统的有效配置为暴雨的发生、发展及演变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结合中高层前倾槽结构和低层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强对流不稳定层结形成和发展,导致暴雨的发生。高低空急流、地面辐合线的发展演变较好地指
数值分析三次样条函数——三次样条、双三次曲面和“三”三次曲体——具有数学定律之“二阶可导‘收敛性’和‘最优性’”。本文研究用二阶可导(C3 连续)的双三次曲面去拟合全球数值模式地形。讨论数值模式引入地形追随高度坐标( z? 坐标)后,同时必须引入包含定常斜率、曲率和挠率的双三次曲面地形。进而讨论双三次曲面地形模式大气水平面(海平面)气压场反演与水平气压梯度力计算问题。指出,对z? 坐标模式大气温、
利用自动气象站、常规天气图、雷达、红外卫星云图、物理量场等实况资料对黄冈市2012 年5 月29 日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切变东移是这次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高能区的存在为上升运动提供了足够的能量,西南低空急流的维持为强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汽。
本文运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水平分辨率1°×1°的FY-2E卫星相当黑体亮温(TBB)、Ncep1*1再分析资料、自动站雨量和SWAN系统等资料,用综合分析方法对2012年5月7~8日黄冈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降水过程是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突然西进北抬,加上高空有短波槽和切变线与之配合造成的,强降水分为两个时段,前者为暖切降水,后者为冷切降水,冷切降水的强度明显要大于暖切降水强度
本文以2008 年5 月27 日发生在湖北老河口的短历时暴雨为例,利用NCEP 客观再分析资料,开展中尺度天气系统诊断分析。结果发现:干线、500hPa 冷温度槽、冷切尾部辐合区、中低层湿区及地面风场辐合线等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活动与暴雨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干空气自北向南、自上而下侵入湿区,具有典型的湖北干侵入暴雨特征;干侵入使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汇合上升,同时激发冷切尾部辐合区中的正涡度柱沿假相当位温
本文通过对发生在湖北省的一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从环流形势、能量、层结特征、数值预报产品等方面揭示了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产生的必然性。结果表明:雷雨大风主要成因是高空槽、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与河套南侵冷空气相互作用的产物,西太平洋副高西侧为偏南气流为四川盆地对流云团东移提供了引导气流,卫星和雷达监测反映出中尺度对流体生消发展中有多个较小尺度对流体新生和发展,是雷雨大风的作用者,雷暴大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