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工程观”下的建筑学品牌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建设的研究

来源 :2012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h0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建筑学专业是一个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的交叉学科,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有必要在"大工程观"教育理念指引下,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培养,使学生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未来建筑设计师。
其他文献
3·11东日本大地震给日本和全世界带来了很多灾难,也带来了诸多的经验和启示.本文梳理了东日本大地震中日本在城市灾前预防、应急防灾及灾后重建中的经验,分析了其灾后重建的方针、保障及当前的进展与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比东日本大地震和我国的汶川、玉树地震发现,日本作为世界防灾先进国家,在灾前预防、临灾预警、灾后应急重建系统,以及防灾硬件设施、软件环境塑造方面给我国的城市防灾规划管理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我
炉霍县是康北腹心地带,是出川入藏的咽喉要道,一旦遭受破坏性地震,将对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造成极大影响.因此,保障炉霍县抗震防灾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炉霍县抗震防灾能力的分析,找出了影响炉霍县抗震防灾能力的因素所在,建议炉霍县还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调整经济结构,健全和完善产业链。新水厂的选址要进行科学论证,在建造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铺设的主干管网
为了提高砖石古建筑震损评价的准确性,应用贝叶斯随机评价方法,以地表变形的倾斜变形、水平变形与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评价因子,提出了基于贝叶斯随机评价方法的砖石古建筑地震破坏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与砖石古建筑震损有关的三个指标属于某个评价级别的概率,由最大似然分类原则确定单个震损指标的评价级别,进而采用最大加权概率原则推求其综合评价级别.通过实例分析得出的评价结果同集对分析方法分析的评价结果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工程建设已成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亦取得良好应用效果.本文论述了电法、地震法、磁法、重力、测温、放射性等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在城市建设的灾害防治的应用,为城市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技术手段和依据.另外,本文亦介绍了在水域环境、地球物理测试和井中探测等地球物理方法的应用.最后,针对城市地质与检测"小、浅、精"的特点,展望了未来城市地球物
城市规划要改变过去仅从城市发展需要考虑资源配置的做法。制定规划的时候要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基本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合理的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其中,水资源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规划环评工作开展之后,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也被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备内容,在环评报告中列出专门章节进行分析论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要发挥实效,仍主要取决于外部政治、经济环境的转变,决策者价值取向的调整,以
本文以沈阳市细河为例分析、探寻城市内河流域出现漫堤的原因,针对分析所得原因提出方法,解决漫堤,进行改造,依据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不同断面时的河道流量,并从中得出流量与河道底宽及水深的关系,提出将降雨量换算为暴雨强度公式进行河道规划断面校核,力图更加可靠的提出河道规划改造断面.
电力设施布局规划是介于电网发展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的交叉规划,是电力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统一.本文以新昌县电力设施布局规划为例,从"负荷预测,网架规划,设施布局"等方面对县(市)域电力设施布局规划的特点进行重点阐述,建议县市域电力设施布局专业规划应按规定纳入县市域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市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下一步编制各乡镇总体规划和各类详细规划的依据。要落实电力布局规划成果在电网发展规划
随着天津中心城区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电缆化供电模式以及相应的电力隧道敷设方式也将得到广泛的运用.从天津中心城区高负荷密度特点、电缆化趋势和市政府架空线入地政策等方面,论证电力隧道建设的必要性.从国内外电力隧道的建设经验及工程地质、电力技术、消防、环保和景观等方面,论证了电力隧道建设的可行性.以延吉道220kV站进出线电力隧道为例,并提出隧道的规划选线原则,结合中心城规划,统一
环境问题是当前社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对于集中供热来说,天然气是目前替代煤炭的最佳选择.本文从环境保护、气源保证、天然气的供热技术、各种供热方式的实用性、适用性的角度分析了天津市天然气供热前景.天津市周边油田气源:大港油田、华北油田、冀东南堡油田天然气由中石油公司供应,渤西油田。争取其他气源:永唐秦线天然气、港清三线天然气、天津港液化天然气、唐山液化天然
建筑学专业教育是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的首要环节.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师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提出了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计划、管理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水平等重要环节,以期有益于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