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抗花叶病毒病(PVX、PVY、PVX+PVY)资源筛选

来源 :2005全国马铃薯产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筛选抗花叶病毒的新型栽培种资源,本试验应用摩擦接种PVX普通株系和PVYO株系.根据抗病性表现和ELISA检测结果,共从251份新型栽培种或含新型栽培种血缘的材料中,筛选出抗PVX的无性系20个,抗PVY的22个,其中二者兼抗的7个,又根据其它综合性状的表现选出7个无性系,作为轮回选择基础群体的一部分加以利用.
其他文献
齐齐哈尔市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中西部和嫩江流域,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被誉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辖九县(市)七区,幅员辽阔,土壤肥沃,空气清新,昼夜温差大,适宜马铃薯生产,是全国较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拥有一批脱毒种薯、优质商品薯生产基地、马铃薯研究机构和一批马铃薯加工企业.为尽快把马铃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齐齐哈尔市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振兴
日本不是马铃薯生产大国,年栽培面积不过10万hm2左右.对日本马铃薯产业最初关注的是,其生产水平比较高,平均公顷收获量达33t,主产区超过40t,这样的产量水平超过了我国马铃薯单产的一倍还多,可以和世界马铃薯生产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相媲美,在亚洲居领先地位.另外,我们还注意到,日本的马铃薯食品加工业也比我国起步早,在80年代中期,日本的卡乐比马铃薯有限公司和欧美的一些马铃薯加工企业几乎是同步,来我国
我国非常重视马铃薯的研究和产业发展,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把开发优质专用马铃薯、抗病育种技术和新品种选育列入国家新技术发展"十五"计划;积极发展加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不断推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进程.最近CIP(国际马铃薯中心)和IFPRI的合作研究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对马铃薯的需求到2020年将有望增长40﹪.马铃薯加工增值
2005年3月广西区农业部门在玉林市兴业县召开了推进冬季马铃薯产业发展现场会,与会代表参观了兴业县太平镇冬种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生态示范田,面积约133.3hm2.听取了自治区农业厅张明沛厅长关于"开拓创新、发挥优势大力推进冬季马铃薯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及有关市县的典型发言.深受启发.发展冬种马铃薯是一项充分发挥我区冬闲田温光资源优势,满足市场需求的优势产业,也是我区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内容,已成为
马铃薯免耕摆播稻草全程复盖栽培是一项全新的种植技术,它是指在不翻耕的地块上按1.4m左右开沟分厢,基肥条施于厢面,在两行肥料之间的无肥区按~定密度摆放种薯,然后覆盖稻草并保持至收获.由于这种方法新奇独特,操作简单,省工省力,还可分厢拣薯看价上市,提高种植效益,引起了很多农民的极大兴趣.据宁乡县的调查表明,采用该技术,种植1hm2马铃薯,生产用工112.5个,生产总成本2250元,分别比传统方法减少
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极易受病毒侵染而造成严重减产,用茎尖脱毒的办法生产无病毒马铃薯种薯,才能控制病毒性退化,实现高产、稳产.目前生产上广泛利用组培试管苗生产脱毒原原种是以蛭石、泥炭土、砻糠灰等复合的固体基质为苗床,生产脱毒小薯.针对基质栽培生产周期长、结薯数量少、基质不易消毒,易传病,常常导致病虫害的大量流行和蔓延,使原原种的生产成本偏高,质量变差.本试验尝试用无基质喷雾法生产脱毒小薯,该方法与传统
本文从西南山区多雨,高湿的气候条件,和以间套为主的栽培制度及立体农业特点出发,结合从事马铃薯育种工作的体会,阐述了西南山区马铃薯育种目标,亲本筛选与创新,以及育种材料的鉴定技术.
黑龙江省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耕地资源辽阔.绝大部分地区在整个作物生长季节都适于马铃薯生长,是全国马铃薯生产大省之一.同时,黑龙江省是全国的种薯基地,过去每年向省外调出种薯在30~50万t左右,但近年来出现外调种薯滞销现象,调出量已减少到10万t以下.其原因是:(1)不抗晚疫病品种如费乌瑞它、大西洋等品种栽培技术不合理;(2)农业机械不配套;(3)防病措施不当,导致发生晚疫病灾害.农民经
本文简要概述了马铃薯块茎损伤造成的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突出概述了皮擦伤、组织损伤和损伤变色的相关研究,重点综述了关于损伤的模拟和检测研究及其主要特点.期望后续研究中建立多通道的模拟和评价手段,形成合理客观的评价体系.
脱毒苗在防虫温室或网棚中繁殖的微型薯是种薯繁育体系中的基础种(或称原原种).原原种单粒重量要求2~10g,在生产中应用效果最佳,因此可用提高单位面积的结薯数量来提高生产效率.本试验研究施用翠康生力液对原原种单株结薯数量、重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