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磁性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肝癌MR分子成像

来源 :第一届分子影像学齐鲁国际论坛暨第三届山东省分子影像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000c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纳米技术在分子成像中正发挥着越来约重要的作用。高效、稳定、安全的分子探针是实现分子成像的关键前提。同时,我国肝癌发病率居高不下,但目前在不典型肝癌的特异性诊断、早期亚临床病灶的检测方面,传统影像学技术面临巨大挑战。由于上述病灶已具备了表达足够特异性标记物的能力,因此利用分子成像就可实现肝癌特异性诊断和早期检测。基于此,本研究利用常用的MR对比剂Fe和Gd制备靶向纳米分子探针,探讨其在肝癌特异性成像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制备USPIO,表面修饰后连接抗AFP抗体构建AFP-USPIO靶向分子探针,分别将靶向探针与裸USPIO与HepG2细胞孵育再进行MR成像。构建原位肝癌动物模型,注射上述纳米粒后行MR成像。铁染色验证MR特点与细胞及组织铁含量的关系。2.采用聚乳酸-聚乙二醇-聚赖氨酸(PLA-PEG-PLL)制备纳米载体,表面结合VEGF抗体和钆螯合物制得靶向纳米探针。种植型H22肝癌小鼠模型进行靶向成像,探讨皮下种植肝癌及微小病灶的强化表现特点。结果:1.细胞学体外MR的SNR随AFP-USPIO或USPIO剂量的增加而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铁染色结果证实靶向探针组细胞内铁颗粒与SNR负相关(P=0.00)。在注射AFP-USPIO前后,大鼠肝癌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SPIO前后肝癌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靶向探针与裸SPIO之间,肿瘤强化后的CNR差异也具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大鼠脏肿瘤为HCC,强阳性表达AFP,靶向组肿瘤组织内见大量铁染色颗粒,而非靶向组铁染色颗粒则明显减少。2.PLA-PEG-PLL靶向探针粒径和Zata电位分别为85.8±7.2 nm和21.63±2.4mv,当其浓度为8.0μM/mL时测得的R1值为18.394mM-mL-1·s-1。靶向探针MR增强扫描显示皮下较大肝癌及小肝癌均表现为明显的特异性靶向延迟期增强,强化峰值分别在2h及3h时出现,而非靶向纳米粒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不明显。结论:成功制备了Fe基及Gd基肝癌靶向纳米分子探针,并实现了肝癌的特异性分子成像及对小肝癌的检测,靶向纳米探针在肝癌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淋巴瘤、肺腺癌及肺鳞癌的转移性淋巴结行能谱CT扫描,探讨能谱成像在鉴别不同肿瘤淋巴结转移性肿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12月间淋巴瘤3例(30
会议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为早诊断提供依据。结果:乳腺癌患者临床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在41~5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逐渐被认识的一种临床影像学综合征。随着对其病因、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
  文章首先指出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肝脏是机体储存铁的最大器官,临床上对铁过载的定性诊断和定量测定尤为重要,进而介绍了肝脏MR铁含量测定的方法,最后作者对慢性肝病患
  文章首先指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首位死亡原因,而传统的诊断技术不能实时有效地反映和预测病变的进展和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进一步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