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形貌Ni纳米微粒的制备及其摩擦学行为研究

来源 :第十一届摩擦学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3532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十二烷基磺酸钠和油胺为修饰剂、癸烷为溶剂,由Ni(HCOO)2·2H2O热分解得到三种不同形貌的Ni纳米微粒。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分析了产物的相组成、微观形貌和尺寸、化学结构;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测定了其作为PAO6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借助磨斑表面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探讨了其摩擦学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形貌的Ni纳米颗粒添加剂的润滑效果不同,其中三角薄片状Ni纳米颗粒的润滑效果优于圆球状和三角棒状Ni纳米颗粒。这可能是由于三角薄片Ni纳米颗粒与钢摩擦副接触面积较大,更易在钢磨损表面吸附和沉积,从而避免摩擦副的直接接触所致。
其他文献
近年来,火山岩储层及油气藏的研究成为油气地质研究中的一个难点和热点.本文提出“体控法联合反演”方法,利用联合反演数据体预测储层,并将该方法用于松辽盆地南部英台断陷火山岩含气储层预测.实际应用表明:“体控法”反演技术使反演结果更符合火山岩丘状地质模型;“联合反演”实现了区分低密度-高纵横波速度比的非储层以及高密度-低纵横波速度比的非储层,提高了储层预测精度.该技术的应用对火山岩含气储层预测和气藏描述
大猫坪长兴气藏为高含硫气藏,现有生产井2口.气井投产后配产0.0~65.0×104m3/d,生产1~2年后产层均出现轻度污染,云安012-1井生产中出现压力、产量异常上升、地面设备堵塞等现象.采用常规酸解堵后气井压力、产量大幅度上升,生产系统得到改善.结合解堵效果分析影响气井产能的主要因素是产层污染和腐蚀产物FeS2.
天然气管道输送减阻剂是一项新型管道减阻技术.通过对减阻机理及结构特征的探索;建立起一套减阻剂基本性能和减阻效果的检测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在雷诺数为2.0×105时,管道水力摩阻系数降低约13%,在等压降情况下输气量增加约7.3%.
本文根据壳牌四川项目富顺、金秋区块的钻井液应用情况,对其应用的新技术理念、配方设计、营运管理中的关键和特点进行了阐述和总结,以期能为国内页岩气、致密气钻井液技术发展提供借鉴之用.
阐述了金属扣合修复技术的原理与特点,并结合了相应的实例加以论证,实践表明在经济性和可靠性方面,金属扣合修复技术都能较好、较快的将铸件裂纹修复.一旦大型设备部件发生裂纹、螺栓孔损坏等缺陷,均优先可选用此类修复技术,同时本次修复技术在大型往复式压缩机上成功的应用,在国内尚属首例,希望金属扣合修复技术能够在天然气处理设备领域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本文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的方法,测定了目前埋地钢质管道外防腐中使用最为广泛的3种聚乙烯类防腐层的阻抗变化.通过选用适合的电路对阻抗谱图进行拟合,得到了3种聚乙烯类防腐层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电阻值的变化规律.研究了3种聚乙烯类防腐层在不同阴极极化电位下抗电解质渗透及阴极剥离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阴极极化电位的负移及试验时间的延长,试样的电阻值明显较小,甚至在过负的极化电为下表现为急剧减小.证明过负
长输管道巡检管理是有效保证输气管道线路及其附属设施安全运行的一项基础管理工作,但传统巡检管理方式普遍采用的是人工巡视、手工纸介质记录等的工作方法,存在诸多缺陷,输气管理处利用GPS、GPRS\CDMA、GIS等技术,开发了长输管道GPS巡检系统,实现了对巡检人员实际巡视线路的远程实时真实再现,把巡检人员工作状态,实时报警信息等通过无线通信上传管理中心,实现了长输管道周边及附属设施运行情况的数字化、
通过古地貌特征、古构造、铝土层分布特征与天然气聚集关系分析,认为3种单一因素对天然气聚集都有一定控制作用,要准确把握探区内天然气聚集规律并预测有利区,需要展开对各因素组合分析,以古地貌为主导因素,与古构造演化及铝土层厚度相互组合配置控制了天然气的聚集成藏.根据控制天然气聚集的因素,结合已有试气井地质特征,揭示延长探区下古生界天然气聚集的规律特征,预测有利勘探区.
针对大出水地层气体钻井生产时效低,中断循环后可能引起井壁垮塌、卡钻等井下复杂,充气钻井井底压力波动大、井控风险高等问题,发展了(基于连续循环阀)连续循环钻井技术,并在宁201井、月005-H2井开展了纯气体以及充气条件下的连续循环现场试验并取得成功,整个试验过程系统运行平稳,压力恒定,实现了接单根和起钻作业的连续循环,初步证实了连续循环系统的可靠性和工艺的可行性.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试验推广不仅可
在深水混合立管系统模拟流动实验装置上,进行了严重段塞流的注气控制模拟实验.通过分析流动控制实验过程中所测得的压力压差等波动曲线发现,在立管底部进行气举法控制可以减小流型图中不稳定流区域,并能明显减小管内压力大小和波动幅度,但过大的注气量会增大柔性管段的摩阻损失,使整个立管系统的压力增大,对流动反而不利.根据管内压力随注气量增大的变化趋势的不同可将混合立管系统的气举控制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