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础设施与城镇化进程关系的实证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和实践经验证明: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化进程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两个要素.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为现代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断扩大的资源供应和有效的空间重组.城市为交通基础设施提供了载体和舒展的天地.为定量化研究交通基础设施与城镇化进程关系,本文以中国城镇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浙江省慈溪市为实证研究区,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视角,测度了慈溪在城镇化进程中,其交通设施的空间布局特征和空间外部性,以探讨交通基础设施与城镇空间布局的空间关联关系.
其他文献
区域间(尤其同质地区间)经济差异过于悬殊,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多方面负面效应,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有违社会公平,乃至造成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扭曲.各类人员向往少数特大城市,导致京、沪、深等地区环境承载过度,房价节节攀升,资源难以有效配置.每逢节假日,区际客运极度紧张,造成社会资源浪费.通过对区域经济差异性因素的分析,并介绍了“东部大平原”与淮海经济区,分析了行政中心设置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如何建立市场机制,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增强生态教育功能,发展节能低碳经济,将成为北京城市生态文明和宜居工程建设的新亮点。通过对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市场机制建立的研究,笔者建议把官厅水库水源功能区(主要指一级、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作为高校及中小学进行城市短缺而脆弱的水资源保护教育、风沙化生态与湿地生态教育实习与生态科普基地,并作为公众生态旅游观光新项目开发的区域,使生态旅游附加生态教育功能,使得生态文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开始显现,从东南沿海出口产业到中西部地区原材料生产行业,中国不同地区由于不同的产业生态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中央政府为了减少金融危机的危害也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措施和货币政策.考察金融危机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成为人们判断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状态的主要手段。选取每个都市圈最主要的城市进行评价,根据2007年都市圈详细数据,在每个都市圈内部按照GDP大小进行排名
会议
上海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的居中地位,背靠富甲天下的江浙两省,又是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龙头”城市,集合了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竞争力的各种要素与资本及其创新人才,这对于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性城市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上海、东京与香港的联动发展的研究,分析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对上海、东京与香港的重新定位,指出世博会后,上海的规划建设更为任重道远,特别是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认为应该加快建设长三角(沪宁杭
本文首先对基于集群的西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传统理论进行简要分类和述评,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介绍西方区域经济研究的前沿方向,最后是根据上述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应着力于引导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从“抬头望天”到“眼睛向下”,即从片面追求经济总量指标的高歌猛进,转移到结合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确定相应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发掘和培育该地区的制度、文化和社会关系中有利于强化主体间的相互依赖效应
世博会是全球性的科技、经济、文化创意的盛会.综观世界博览会的发展与举办城市的关系,每一届世界博览会必然会给举办城市带来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机遇.上海世博会展馆的新设计、新能源的利用、新技术的采纳,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使城市实践区的生态概念更加普及,使各种科技展示的成果更加推广.由世博会拉动的中国旅游年概念也与世博概念融合,促进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创意旅游的发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如何充分发挥、持续释放世博会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效应,无疑要认真思考、努力实践,但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安全稳定的区域发展环境。正是由于区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重要战略的实现,关系到区域竞争能力的提升,关系到世博主题理念的延续,所以本文提出,要在后世博时代,着力构建长三角安全圈,尽快建立长三角两省一市(16个城市)之间跨地方政府、跨行业系统、
会议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但从一座城市的发展来看,这也是上海今后发展所需要的一种理念.理念是相当重要的,而就城市发展的主流来看,这样的理念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无疑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无疑早已经超越了"GDP"的范畴,"人性化"是其最本质的体现.笔者认为更好的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更好的生活即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通过介绍基尼系数、服务业比重、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