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重金属修复技术研究

来源 :2017第三届“地下水科学青年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oft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迅猛发展、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冶炼及污染物泄露等原因造成地下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尤其重金属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学者的特别关注.据研究,中国华北平原地区Fe含量严重超标,7.6%的地下水遭受重金属污染,其中,As、Pb等污染呈点状分布,As含量普遍较高,浅层地下水As超标率达到12.97%.黄河下游地区地下水遭受11种重金属污染.东部地区地下水中砷、镉、铅也严重超标.地下水为人类提供宝贵的水资源,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地下水无疑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损害,因此对于地下水重金属治理、修复迫在眉睫.对于地下水的修复技术有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技术之分.
其他文献
锑,是一种有毒致癌的类金属元素,已成为国际上最为关注的全球性新型环境污染物,被列为优先控制的污染物之一.然而,现阶段对锑的环境污染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还缺乏系统认识,迫切需要加强对地表环境中锑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岩-土-水环境介质中锑的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的深刻认识,为水土环境锑污染的评价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水体氮污染一般归结为人为污染,而自然因素引起的地下含水层中氮的富集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已有报道多数集中在海岸带含水层,而在淡水环境下的地下水氮污染,还很少见相关研究报道.利用有机质的荧光光谱学分析和地球化学分析,对江汉平原中部含水层地下水化学进行研究,展现了类富里酸有机质与氨氮的共生关系,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含水层中有机氮的潜在转化关系.
生物质电厂灰(Biofuel Ash,BFA)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重金属污染水体和土壤的修复剂.生物质能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已公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1]中明确到2020年生物质发电装机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根据作者在河北、湖南等地调研BFA的情况,发现其对于发电厂来讲,多数无价值,有些甚至需电厂出资外运,只有少数BFA用在房屋和道路建设中,附
地下水三氮污染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影响三氮之间转换关键因素对其有效防治意义重大.前人在三氮转化影响因素方面做出许多研究,但大多集中在通过三氮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影响其三者之间转化的主要因素,在一个地区中进行长期集中监测三氮浓度变化以探究影响三者转化的主要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在西北地区某含氮废水排放场布设3口地下水监测井,每月两期采集水样获得地下水中长时间序列的三氮浓度值
湄洲湾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广泛分布,为中国典型酸性土壤区.笔者通过对该地区海岸带地下水环境调查发现,酸性土壤区海岸带地下水,在极短径流过程中,H3O+表现出数量级的差异,pH值从弱酸性到弱碱性(A-A剖面自陆内到海岸从6.52升至7.52;B-B剖面自陆内到海岸从6.73升至7.62),沿流线向海呈增大,然而矿化度并没有显著增加(表现在TDS在A-A剖面自陆内到海岸从267mg/L升至533mg/L;
微米零价铁(microscale zero valent iron,mZⅥ)颗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且反应活性高,能有效地去除地下水中的多种污染物,加之其价格低廉,因此微米铁原位反应带是一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地下水原位修复技术.目前,该技术在不同含水层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下应用的修复效能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有待于开展进一步研究.
六价铬是地下水中出现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中国历史上储存的铬渣堆已经引起了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各种地下水技术中,注入纳米零价铁通过原位还原修复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是近十多年来的重要方向.但纳米铁的价格昂贵,易团聚,使此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绿茶提取物还原三价铁可形成稳定的纳米铁悬浮液(GTNIP),这种悬浮液可高效还原和吸附水中的六价铬,相对于传统纳米零价铁悬浮液,此种方法制备的悬浮液更为廉价,
采用现代分子生态学技术(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基因芯片技术geochip5.0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对内蒙古河套平原典型高砷地下水区域内的地下水和沉积物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砷沉积物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高于高砷地下水.高砷样品与低砷样品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明显不同,而高砷沉积物与高砷水样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别.高砷地下水中主要的菌
当前中国正面临十分严峻的水污染形势,2016年中国的污废水排放量达到了765亿吨.这些工农业废水在排放前若不经处理,将会严重加剧中国水环境污染的现状.作为中国重要饮用水源的地下水一旦遭受污染,治理起来相当困难且花费较高,极难甚至不可能恢复.相对于目前传统的地下水修复技术,吸附法作为物理修复技术的一种凭借其高效快捷、绿色可控、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在地下水修复中极具发展潜力.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新
作为干旱-半干旱岩溶地区的主要供水水源,岩溶地下水的质与量正受到来自自然干旱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双重威胁,开展区域内岩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意义重大.以干旱-半干旱区的典型泉域(柳林泉域)为研究对象,在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水化学取样分析资料,采用水文地球化学逆向模拟技术研究了岩溶水从接受大气降雨及地表水补给到形成滞流区高矿化度水所经历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结果显示:控制区域岩溶水水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