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间电磁波透视在工程地基评价滑坡的应用

来源 :第八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30756743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孔间电磁波透视方法,在大型工程地基岩土中沿井轴建立透视模型即(数学、物理—地质模型),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发射和接收两孔间,在不同孔深的岩土发射电磁波,电磁波频段为几兆赫兹~几十兆赫兹,接收机在另一孔内采集数据.将所获数据进行数值处理成像,系统生成不同颜色的物理、地质结构特性图,即CT图像.以贵州陶家沟特大桥桥墩地基工程滑坡为例,结合少量钻孔进行电磁波透视,给出了滑坡体、滑动面较定量的图像和数值结果,对工程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和预报.
其他文献
羊角滑坡群的形成除受滑坡区地层岩性及地貌特征影响外,地质构造常常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滑坡的大规模滑移,往往是在极端的外力作用下诱发,如强烈地震和强降雨.研究滑坡的形成机制,有利于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其稳定性,为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本文基于R/S分析方法对官地坝址区钻孔常规压水试验进行了分析,说明岩体渗透性随埋深具有自相似性,满足标度不变性,可以反映岩体透水性随深度变化的非均质程度的本质特征,其毫斯道夫维数D越大,岩体渗透性随深度变化非均质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对于大跨度地下洞室,顶拱围岩的稳定关系施工过程顺利和安全.三峡地下电站主厂房围岩为裂隙化硬质岩体,开挖后易产生块体,对局部围岩稳定不利.依据顶拱分部分序开挖支护过程,采用信息化施工地质工作流程,运用三维块体分析程序GeneralBlock,对开挖揭露断裂结构面组合构成块体进行快速搜索定位和稳定性分析,及时指导顶拱支护设计和施工.研究结果为:顶拱揭露可动块体43个,其中有11个为不稳定块体,16个为
土门子滑坡位于重庆市江津区,自1992年以来滑坡体蠕动变形持续发展,近期变形进一步加剧造成滑体内公路及房屋破坏.在研究滑坡地质环境和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结论表明,滑坡体处于整体蠕动变形局部滑移,持续强降雨是诱发其失稳破坏的主导因素在暴雨工况下,滑坡体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极限状态,可能沿多个剪出口发生失稳破坏.
基于驸马滑坡的地理位置及地质环境条件,从滑坡周界、滑体与滑带的物质结构特征,滑坡变形迹象等,深入分析了驸马滑坡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驸马滑坡的成因机制及后期演变趋势,为其后进行滑坡稳定性研究及治理方案优化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各种工程中岩体所处的特殊应力状态而对结构面的力学特性进行基础性的研究,通过进行加载和卸载条件下结构面的剪切试验,获取其相应的力学特性,分析其强度特性的规律,并对加载和卸载条件下的结构面的强度特性进行比较,得出了结构面的强度特性的主要特征,并在经典的强度理论的基础上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修正,建立了评价剪切强度的拟合公式.
在工程中经常会遇到通过试验的方法求取岩土体参数特征值的问题,随机-模糊方法考虑了试验样本的随机性和模糊性,比一般的随机方法合理.传统的随机-模糊方法核心是采用隶属函数来反映模糊子集的不确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突变点的影响,但并未完全消除.本文在统计学和规范的基础上,合理地判别了突变点并进行了删除,实质上消除了隶属度很小的元素的干扰,并以工程实例证明了改进后的随机-模糊方法是合理的.
载荷试验是确定地基承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受到规范推举.但这种原位试验费时费钱,因此合理有效利用试验资料就显得格外有意义。本文就某一工程场地载荷试验测试资料所具有的离散性特征,从分析载荷试验点位处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出发,提出了不同变形控制标准取值法、与室内测试成果对比取值法等来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这些看似超越规范的取值方法其实是对试验原则和目标的最好落实,对有相同问题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进展,路桥衔接处由于结构本身特性、施工、降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出现搭板断裂、桥头跳车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整个公路的运营状况.本文从桥后填土对桥台的作用机理出发将桥后填土对桥台的作用分为:台背土压力、差异沉降和软土路基滑动作用力三类,对其研究概况、产生的原因、量化指标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说明.
本文探讨应用探地雷达探测地铁隧道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如地下空洞、暗河、建筑物桩等不良地质,模拟并识别典型不良地质的探地雷达图像特征规律,以完善探地雷达资料解释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