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使节 和平的象征——文化视角下的昭君出塞

来源 :昭君文化高层论坛暨中国民族学学会昭君文化研究分会成立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FIDYRS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千多年前的秋日,被后人誉为绝艳惊人,“落雁之美”的王昭君,离开繁华的汉都长安,肩负历史使命带着离别愁绪,向着大漠深处行进,历时数月的风雨兼程,最终到达了漠北,昭君出塞的历史即此形成,立下了历史功绩的胡汉和亲就这样产生了。两千多年过去了,但这位和平的使者并没有因历史时空而被人们淡忘,今天她又再次向世人诉说着一段历史,一段传说。拂去岁月的灰尘,我们依稀看到这位和平使者经历的风雨沧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让我们一同走进昭君的历史岁月,一同缅怀这位和平的使者,用以共同珍惜历史和今天的和平岁月。
其他文献
本文深刻分析了我省能源需求现状和当前节能减排形势,强调节能减排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指出以信息化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信息化创建节能减排型产业基地、节能减排型产业园区
@@王昭君虽然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我对她的较完整的了解还是在上大学后。我于1997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在大二下学期,有幸听到曹永年先生给我们开设的“北方民族史”的
会议
@@我们敬爱的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1963年所写的这首歌咏王昭君的诗,已经刻成巍峨的诗碑,耸立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前。这首诗一扫千百年来在昭君
会议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革命家董必武同志的诗高度评价了昭君出塞,从此,王昭君一抹满脸的泪水愁云,以一个和睦的民族使者形象出现在
历代吟咏昭君的诗词曲中有不少出自女作者之手,其数量和质量皆颇可观,并且体现出女性在昭君这个文学母题上和男性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