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边界层流动控制的内转式进气道

来源 :第八届全国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790434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有的内转式进气道无粘设计方法没有考虑到边界层横向流动及激波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所设计出的进气道往往会隔离段中出现流向涡。此流向涡来自上游边界层的横向集中,总压恢复很低,构成抗反压能力的短板;另一方面,这部分高熵流动在燃烧室里的释热空间小,属于无用流量。为了提高进气道的流场品质和抗反压能力,需要在设计方法层面加入边界层控制。本文的设计方法等收缩比设计方法在压缩面上人为制造横向压力梯度,使边界层的按照预定的路径发展。唇口设计为后切开放式,与传统的内收缩段封闭的内转式进气道相比,隔离段内的边界层更薄,更稳定,不易受到斜激波的扰动,改善了出口均匀性,后切唇口的前缘乘在入射激波上,侧缘乘在反射激波上,封住高压气体,在不显著损失流量的情况下大幅减小了进气道的内收缩比。
其他文献
  采用增大流量系数的设计方法结合密切内锥流场与流线追踪与融合技术,设计得到了入口类椭圆出口圆形的高超声速内转式进气道,生成结构化网格,采用AHL3D计算流体软件开展了数
会议
  本文尝试运用马赫数反正切减速规律基准流场和密切轴对称方法设计一种高超声速曲面乘波进气道,并通过数值计算分析所设计进气道的性能.内收缩基准流场的设计马赫数为6.0
会议
  本文研究对象为内转式进气道,设计点马赫数6.5,总收缩比为5.7,内收缩比为1.7.数值预测结果表明其在低马赫数Ma5 时不能够自起动,此时在进气道肩部、侧壁存在大范围的分离
会议
  将单次扫描空间推进PNS 方程(SSPNS)应用于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内转式进气道的优化设计.计算来流马赫数4.5、收缩比5 设计条件下的构型,SSPNS 算法与NS 算法流场结构一致,
会议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具有高度耦合的特点,必须进行一体化试验研究,其中利用大口径脉冲风洞是获得飞行器气动性能的重要手段。由于脉冲风洞试验时间短、冲击载荷大,试验过程
  采用大涡模拟对2.0Ma 氢气射流与1.9Ma 空气来流所形成的超-超反应混合层进行了研究,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获得了精细的火焰结构,分析了反应混合层发展过程中的燃烧
会议
  本文实验研究了自然对流条件下不同表面结构的疏、亲水表面的抑霜特性。在表面温度为-12℃条件下,采用CCD 相机对非周期、周期结构粗糙表面上霜层生长情况进行拍摄记录,通
  为了探究前体几何构型对高超声速前体/进气道气动特性的影响,在相同的前体外压缩角度和几何长度下,对一种基于圆锥曲线参数控制横向截面的高超声速前体流动特性开展了三维
  为了设计总体性能优良的基准流场,有必要对其进行参数化研究.针对余弦马赫数分布的基准流场,分别对前缘压缩角、中心体半径以及余弦分布系数进行了参数化研究和灵敏度分
  超声速、高超声速内流场设计是目前需求迫切却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线追踪的气动反设计方法,以解决全三维超声速粘性流场设计问题。为了验证特征线追踪方法
会议